1、m(溶質(zhì))/ m(溶劑) = s(溶解度) / 100g (溶劑)。
【資料圖】
2、單位是克。
3、溶解度有定義就是指100克溶劑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質(zhì)的克數(shù),溶解度的單位是克。
4、溶解度用s表示:m(溶質(zhì))/ m(溶劑) = s(溶解度) / 100g (溶劑) 。
5、溶解度與溫度有關(guān),會因溫度而變化,一般是溫度越高,溶解度越大。
6、也有相反的,如氫氧化鈣,在水中的溶解度就會隨著溫度升高而降低。
7、擴展資料:物質(zhì)溶解與否,溶解能力的大小,一方面決定于物質(zhì)(指的是溶劑和溶質(zhì))的本性;另一方面也與外界條件如溫度、壓強、溶劑種類等有關(guān)。
8、在相同條件下,有些物質(zhì)易于溶解,而有些物質(zhì)則難于溶解,即不同物質(zhì)在同一溶劑里溶解能力不同。
9、通常把某一物質(zhì)溶解在另一物質(zhì)里的能力稱為溶解性。
10、例如,糖易溶于水,而油脂不溶于水,就是它們對水的溶解性不同。
11、溶解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12、在未注明的情況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質(zhì)在水里的溶解度。
13、如20℃時,食鹽的溶解度是36克,氯化鉀的溶解度是34克。
14、這些數(shù)據(jù)可以說明20℃時,食鹽和氯化鉀在100克水里最大的溶解量分別為36克和34克;也說明在此溫度下,食鹽在水中比氯化鉀的溶解能力強。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