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潮新聞客戶端 通訊員 鹿軒
甌繡,亦名“溫繡”,是浙江溫州的傳統(tǒng)藝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時光流轉,甌繡在一代又一代溫州人的傳承下進行著創(chuàng)新性演化,從戲裝、壽屏到山水、人物、走獸、書法等,在一針一線中折射出社會的變遷。
為弘揚溫州傳統(tǒng)手工藝,豐富轄區(qū)居民文化生活。近日,溫州市鹿城區(qū)南郊街道十里亭文化禮堂組織青少年開展了甌繡非遺手工體驗活動,從基層挖掘、培育新“繡”才。
青少年在文化禮堂體驗甌繡(鹿城區(qū)委宣傳部供圖、央廣網)
活動現(xiàn)場,志愿者老師向孩子們展示了經典甌繡作品,講解了甌繡流傳的技藝歷史,并教大家如何取線、穿針、打結、使用繡繃,還針對青少年走線、針法、配色等問題進行了仔細耐心的教學。一針一線繡匠心、千絲萬縷傳非遺,老師的認真和專注感染了現(xiàn)場的孩子們。經過近一小時的學習與操作,孩子們都完成了屬于自己的甌繡作品,并將自己的作品黏在了可以隨身攜帶的鏡子上,為鏡子增添了別樣的色彩。
本次的實踐活動以公益課堂作為宣傳載體,讓更多人感受到了精美甌繡作品背后的精雕細琢與不易,體驗到了指尖上的非遺與家鄉(xiāng)文化魅力。
據(jù)了解,溫州市鹿城區(qū)將持續(xù)性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14個街鎮(zhèn)150個文化禮堂,以接地氣的體驗方式點燃基層對非遺文化的熱情。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