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剩菜盲盒”,需“悠著點兒”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游德福
隨著盲盒經(jīng)濟的興起,最近出現(xiàn)了一種叫“剩菜盲盒”的食品銷售方式,它是指經(jīng)營者采用盲盒的銷售形式,將臨近過期或當日未售出的食品包裝后打折出售。“剩菜盲盒”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餐飲浪費,具有創(chuàng)意性和互助性,滿足了消費者的好奇心和新鮮感,并且價格實惠,一時間受到了不少青睞。(8月2日 光明網(wǎng))
和其他“盲盒”產(chǎn)品相比,“剩菜盲盒”更具創(chuàng)意性和互助性,既幫助商家擴大了銷路,減少了餐飲浪費,同時也滿足了消費者的好奇心和新鮮感,價格實惠讓利于民。近年來,“剩菜盲盒”銷售模式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多個城市走紅,不少商家的盲盒產(chǎn)品一上架就會“秒沒”。
客觀來說,“剩菜盲盒”走紅,是由餐飲商家和消費者的共同需求所促成。盲盒營銷并非新鮮事物,其商業(yè)原理是利用人的博弈心理銷售物品。在“萬物皆可盲盒”的當下,“剩菜盲盒”看上去既有趣、環(huán)保,又省錢,還能避免食物因過期造成的浪費,似乎是個“好點子”。然而,由于盲盒滿足人們好奇心的特點,消費者無法事先得知“剩菜盲盒”里究竟是什么“剩菜”,一些消費者拆開盲盒后,發(fā)現(xiàn)是自己不喜歡或不合自己口味的食物,直接將其扔進了垃圾箱。
食品安全專家指出,消費者如果對食品的制作時間、保存條件、食用方式等不了解,容易因未及時食用、未正確存儲等導致食品變質(zhì),或未按要求進行加工食用,引發(fā)食品安全問題。此外,食品經(jīng)營者在包裝盲盒的過程中,可能存在食物混放或不規(guī)范使用包裝材料的問題,由此導致食品污染,產(chǎn)生食品安全風險。還有一點需要明辨:一些經(jīng)營平臺和商家就“剩菜盲盒”達成“不退不換”的所謂“共識”,消費者購買到過期食品只能扔掉,其合法權(quán)益受損的同時,還會導致另一種形式的浪費。
對“剩菜盲盒”,需“悠著點兒”。避免“舌尖上的浪費”與守住“舌尖上的安全”,從來都不是選擇題。杜絕食品浪費絕不是一時一地的事情,而是需要全社會共同行動、長期堅持的事情。我們期待有更多像“剩菜盲盒”這樣的小妙招出現(xiàn),在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上打開更多的“腦洞”,讓避免食品浪費在形式上走新、在結(jié)果上走實。至于在買與不買的選擇上,還是要審慎一點的好。
相關(guān)閱讀
-
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