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縣:發(fā)展大蒜產業(yè) 為鄉(xiāng)村振興助力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日,應縣小石口村的紫皮大蒜開始迎來了豐收,蒜農們忙著在自家地頭用特制的鏟子把大蒜挖出來,接著便把剛挖出的大蒜拉到庭院中,趁著蒜莖水分充足把一頭頭飽滿的大蒜編成一條條“蒜辮”進行晾曬。記者了解后得知這種把大蒜編成一條條“蒜辮”的方法既能保證大蒜可以得到充分的晾曬,在不易腐爛增長保質期的同時又方便售賣。
“小石口村的紫皮蒜之所以出名,主要是因為村莊地處小石峪洪積扇上游,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且富含礦物質。所以小石口村的蒜蒜皮紫紅,頭肥瓣大,外皮松而內瓣衣緊,口感脆而辛辣?!毙∈诖宓拇迕窠榻B道。當?shù)剡€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小石口的蒜,天生四六瓣,馬車過去碾不爛”。正是因為當?shù)氐锰飒毢竦淖匀粭l件成就了其獨特的品質,使小石口村的紫皮蒜成為“中國地理標志產品”,也成為當?shù)剞r民增加收入的主要產業(yè)。據(jù)了解,小石口村的紫皮蒜不光銷往臨近省份,還遠銷日本、東南亞等國。
小石口村在專業(yè)種植合作社的帶領下,定期對農戶進行農業(yè)技術培訓,紫皮蒜在質量和產量方面都得到很大提高,并依托村里的合作社,在木塔附近建設了小石口紫皮大蒜展廳,在應縣開設多家專賣店。蒜農還將大蒜腌制為糖醋蒜,提高了大蒜的附加值,比單純賣生蒜的利潤高得多。除了傳統(tǒng)售賣模式外,蒜農們緊跟潮流,開啟了網(wǎng)絡直播帶貨模式,蒜農譚慧在短視頻平臺上擁有2000多個粉絲,去年至少有20%的大蒜是通過網(wǎng)絡銷售出去的。
今年,小石口村的紫皮蒜種植面積達到1000多畝,蒜農的直接收入有望達到2000多萬元,基本形成了一條集生產、加工、包裝、銷售一條龍的產業(yè)鏈,小小的蒜頭為當?shù)卮迕駧砹舜蟠蟮氖找妫瑸樾∈诖宓泥l(xiāng)村振興增添了強勁的力量。“下一步,我們要根據(jù)市場需求,繼續(xù)開發(fā)不同品類的大蒜深加工產品,不斷提升大蒜的附加值。同時依托線上銷售平臺,通過電商直播拓寬銷售渠道,讓小石口的蒜辮子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錢串子’?!毙∈诖妩h支部書記趙乃通說道。
近年來,應縣在實施名優(yōu)特農產品產業(yè)化戰(zhàn)略中,以小石口村為示范區(qū),積極推進大蒜品種改良,通過提純復壯,解決品種退化、病害傳染等突出問題,不斷提高大蒜品質,進一步推動應縣特色“土特產”品牌做大做強,為鄉(xiāng)村振興助力。(記者 楊瑞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