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以中國人壽為例,看保險公司的ESG該如何做?)
當“百年一遇”、“千年一遇”式的暴雨、高溫等極端天氣頻繁出現時,人們才會感嘆起“保險”這一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wěn)定器所發(fā)揮的關鍵作用。
今年7月底,北方地區(qū)發(fā)生的極端強降雨,給當地人民群眾造成了巨大財產損失,保險業(yè)的理賠,在災后重建中就起到了重要的經濟補償作用。
(相關資料圖)
既然保險是抵御災害風險的重要手段,那么保險公司的良性發(fā)展就關乎我們每一個人的利益,ESG對保險業(yè)的意義自然非比尋常。
然而,較為遺憾的是,根據明晟(MSCI)對8家國內上市險企的ESG情況的評級,從整體來看,8家險企的表現基本處于中偏下水平,也就是BBB級,其中拖累評級的議題,主要集中在“氣候變化脆弱性、公司治理和公司行為、隱私和數據安全?!?/p>
由于8大險企評級接近,共性問題類似,從中隨機挑選出中國人壽,以它為例,分析一下險企要想改善ESG評級、實現高質量發(fā)展,需要在哪些方向重點發(fā)力。
01 “氣候變化脆弱性”是痛點,做好“風險減量”是關鍵
與絕大多數行業(yè)不同,身處低碳行業(yè)的險企,在ESG實踐中首先要關注的不是減能減排,而是——氣候變化脆弱性(Climate Change Vulnerability)。
所謂“氣候變化脆弱性”,是指氣候變化會顯著影響我國險企所承保的資產,而險企又缺乏有效措施來抵御這種風險。
在2023年上半年,全球自然災害造成了驚人的1940億美元的損失,這些災害同樣給全球保險公司造成了巨大的賠付壓力,今年上半年全球保險業(yè)的損失達到了53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815億元)。
可以說,極端天氣就是財險公司所面臨的最大風險,一旦出現,就會讓險企的成本壓力陡升,影響整體償付能力,最終業(yè)績、口碑下滑。
中國是世界上極端天氣多發(fā)的國家,隨著全球變暖加劇,高溫干旱、洪澇暴雨等自然災害層出不窮,且每次都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對險企來說,要想實現自身可持續(xù)發(fā)展,首先要重視、防范氣候變化風險。
在中國人壽的ESG報告中,也能看出它對“氣候變化”的重視程度,為了應對物理風險、轉型風險,中國人壽設計了從“產品端、運營端、投資端”等3塊應對方案。
這三塊看似詳細,但仔細閱讀關鍵詞后就能發(fā)現,中國人壽仍處于應對氣候變化的初步探索階段。
像報告中產品端方案的關鍵詞是“做好數據監(jiān)測、評估風險、公益廣告、樹立良好形象”,運營端是“選址考慮氣候風險、擴充數據中心、無紙化辦公”,投資端是“向低碳投資方向傾斜”,
整體來看,其實都與實體經濟的需求關聯(lián)不大,更側重于維系自身業(yè)務的穩(wěn)定運行和公司形象管理。
一個有力的例子是,在涿州災情中遭受毀滅性打擊的圖書企業(yè),其實長期以來在市面上都找不到專門的“圖書保險”來承保圖書這類特殊的庫存資產。
事實上,除了保險產品種類不夠豐富之外,險企們還缺乏一個應對氣候風險的重要思路——風險減量。
即通過總結歷史索賠數據,為社會提供風險知識培訓,并向客戶提出應對氣候變化與極端天氣災害的防災減損建議,生產生活中使用特定設備來降低氣候風險。
比如一些歐洲保險公司近年來通過提供低費率等優(yōu)惠,鼓勵客戶在房屋中采用防洪門窗、建立天氣警報系統(tǒng)等等。
當然,做好風險減量還要充分利用前沿技術,國外一些財險公司正將人工智能、物聯(lián)網、紅外探測等高科技手段引入風險減量服務中。
像Kettle和Zesty.ai等保險科技公司通過分析大量的地理空間圖像、特定位置數據和天氣數據,以預測未來的野火模式和野火風險,并為相關財產提供保險。
對國內險企來說,考慮到全球厄爾尼諾現象仍在持續(xù),在未來幾年做好“風險減量”工作正變得更為關鍵。
根據過往數據,1997-1998年超強厄爾尼諾期間,全球氣象災害事件的保險賠付從1997年的108.2億美元飆升至1999年的483.2億美元,保險損失總額上漲約3.5倍,而到了2018-2019厄爾尼諾年,保險業(yè)相關賠付高達1569億美元。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在其2023年報告中指出,由于氣候變化背景下災害多發(fā),再保險費率需上漲50%才能抵消不斷上漲的賠付成本。
考慮到不斷升溫的天氣,以及即將到來的地球最熱一年,我國整個保險、再保險行業(yè)所面臨的未來賠付成本或將大幅上升,因而險企要做的,唯有積極行動,加強跨行業(yè)合作,向農業(yè)、制造業(yè)輸出相關服務,主動幫各行業(yè)提升氣候變化風險管理能力。
02 解決內部亂象,重點在強化子公司治理
拖累保險行業(yè)ESG評級的,還有險企在企業(yè)治理上的重要缺陷。
比如:腐敗、股權關系不透明、董事會履職有效性不足、監(jiān)事會監(jiān)督不到位等。其中特別是決策機制缺乏制衡,造成實際控制人“一言堂”的現象,使公司內部管理混亂,腐敗頻發(fā),滋生嚴重的違法違規(guī)甚至犯罪行為。
典型例子是去年9月13日,中國人壽原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濱就因涉嫌受賄、隱瞞境外存款被批準逮捕。
在合規(guī)要求上,中國人壽也是錯漏百出。
不完全統(tǒng)計,自2023年以來至今,中國人壽涉及欺騙投保人、管理不到位、內控管理不到位等問題的違規(guī)事項多達44件,認領罰單二十余張,12張罰單涉及財務數據虛假違規(guī),10張罰單涉及提供或編制虛假資料,共計被罰超900萬元。
在2023年7-8月銀保監(jiān)發(fā)布的保險業(yè)行政處罰信息公示中,中國人壽還因違規(guī)隱瞞投保人等問題接到罰單。
這也只是中國人壽違規(guī)的“冰山一角”。
在2021年,中國人壽黑龍江省黑河市嫩江支公司前員工張某某曾實名舉報嫩江支公司存在保費造假、虛假增員、虛列費用大量造假等問題,使得“中國人壽”一度登上熱搜榜。
事實上,中國人壽在合規(guī)上出現問題的根源在于國內保險公司的分業(yè)經營模式:集團總部將一部分經營決策權二次委托給子公司經營者。
該模式的弊端在于,使子公司經營者與集團公司所有者之間的代理鏈條拉長,彼此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責任不對等和利益不一致,最終造成了治理效率低、集團管控能力弱的問題,甚至帶來治理風險。
中國人壽收到的罰單,主要集中在子公司身上,恰恰證明了過往這種管理模式的弊端。
因此從根本上來說,險企若要改善落后的企業(yè)治理,就必須實施更加一體化、扁平化的高效管理,對子公司治理體系進行有效設計,強化子公司治理與集團管控的協(xié)同效應,確保集團戰(zhàn)略得到有效貫徹實施。
再回到中國人壽的ESG報告上,缺憾之處在于,對于廉潔治理、責任治理等內容,報告仍然以定性描述為主,缺乏定量分析,更沒有具體例子展現。
另外,整體而言,報告內容披露信息有限,特別是對于內部治理、反腐這塊諱莫如深,在合規(guī)上,也沒有給出清晰的目標與實現路徑。
03 合規(guī)是底線,隱私保護需加強
隱私泄露和天量投訴,是導致險企ESG在S維度上落后的兩項關鍵議題。簡單列出一些數據,就能理解這個現象。
首先從黑貓投訴平臺上,能查到共有4259條對中國人壽的投訴,其中大部分涉及拒不理賠、虛假宣傳、誤導銷售、騷擾信息、霸王條款等。
其次,“銷售糾紛”和“退保糾紛”是消費者投訴人身保險公司較為集中的兩大問題。
根據公眾號面包財經的統(tǒng)計,2022年第三季度,在涉及人身保險公司投訴中,銷售糾紛投訴為10938件,占比為53.30%;退保糾紛投訴為5363件,占該季度人身保險公司投訴總量的26.13%。
銷售和退保糾紛,都和夸大宣傳有關,背后折射出的是險企對保費業(yè)績等指標的嚴苛。
盡管有著天量投訴,但值得肯定的地方在于,ESG報告中,中國人壽對“客戶投訴”這塊做了詳細的披露,用了詳細流程展現了自己對客戶投訴的重視。
報告還詳細羅列了2022年全年客戶投訴情況,報告期內,公司受理各類客戶投訴158,280件,每1億元保費和每1萬張保單客戶投訴量分別為25.73件和3.66件。
這是中國人壽ESG報告中為數不多的亮點,到了隱私保護這塊,又呈現出不小的漏洞。
去年11月份,復旦大學發(fā)布了一份《保險App用戶隱私與個人信息保護的若干隱患》(以下簡稱“《報告》”)研究報告。
該報告是由復旦大學對市面上所有的主流保險行業(yè)App共52家都進行測試后得出的數據,據報告顯示,保險公司App在用戶隱私與信息保護方面存在諸多不足,共性存在15大問題。
其中,保險公司App觸犯的用戶主要隱私保護問題有App頻繁使用剪切板、App在獲取用戶同意前收集設備及環(huán)境信息、App申請權限未說明原因或未在必要場景下、App隱私政策文本對關鍵信息表述不清晰等。
比如,中國人壽財險App(V3_2_3)存在頻繁使用剪切板、頻繁收集個人敏感信息等問題;太平洋保險App(V4_0_28)存在在后臺收集設備及環(huán)境信息、頻繁使用設備傳感器等問題;中國平安的好福利App(V7_12_0)存在在獲取用戶同意前收集設備及環(huán)境信息等問題;
以上這些行為都是不符合個人隱私保護政策的。
在《個人信息保護法》正式實施快2周年的時候,險企更應該堅守“合規(guī)”底線。對于權限的調用,個人敏感信息的采集,應當明確告知目的并通過顯著方式提醒消費者,充分保障消費者知情權和自愿權;在未申請權限的情況下,保險公司嚴格遵守法律法規(guī),不得隨意使用設備剪切板,傳感器,公共媒體庫等。
也只有做好以上這些,以中國人壽為代表的上市險企,才能有效提高自己的ESG評級,規(guī)避潛在法律風險,實現企業(yè)健康發(fā)展。
網站運營:股票前線 股票前線版權所有©1997-2020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聯(lián)系郵箱:506 620 577@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