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典 故 “路不拾遺”出自后晉張昭遠、賈緯等編寫的《舊唐書》。
2、唐朝的時候,有一個做買賣的人途經(jīng)武陽(今河北大名、館陶一帶),不小心把一件心愛的衣服丟了。
3、他走了幾十里后才發(fā)覺,心中很著急,有人勸慰他說:“不要緊,我們武陽境內(nèi)路不拾遺,你回去找找看,一定可以找得到。
(資料圖)
4、”那人聽了半信半疑,心里話:這可能嗎?轉(zhuǎn)而又一想,找找也無妨。
5、于是趕了回去,果然找到了他失去的衣服。
6、 這件事以后越傳越廣。
7、后來,人們就把“路不拾遺”變成一個成語。
8、“路不拾遺”又作“道不拾遺”。
9、常常用以說明國家安定,們思想品德高尚,社會風氣很好。
10、 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選自《資治通鑒》) 原文:上與群臣論止盜,或請重法以緊之,上曬之,曰:“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
11、朕當去奢省費,輕徭博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自是數(shù)年之之后,海內(nèi)升平,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商旅野宿焉。
12、” 我不認為古代會有這樣的時代,偉大的唐時代貞觀之治難道就沒窮人了,沒有階級,沒有壓迫? 我認為·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只不過是個史家對當時政治清明的贊譽而已。
13、 “路不拾遺 夜不閉戶”多指的是一些朝代初期或盛世 政治清明 百姓安居樂業(yè)。
14、這說法是理想的社會 其實真正的“路不拾遺 夜不閉戶”是不可能的。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 媒體合作 | 我要投稿 | 誠聘英才 | 意見反饋
聯(lián)系郵箱:396 029 142@qq.com
版權所有 基金播報
網(wǎng)站所登資訊等內(nèi)容, 均為相關單位具有著作權,為傳播更多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