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傳統(tǒng)推算方法規(guī)定,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從夏至后的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起為“末伏”,總稱為“三伏”。
(資料圖)
2、 “由于庚日的變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盡相同。
3、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天數不固定。
4、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當出現5個庚日時中伏為20天。
5、初伏、中伏和末伏的天數加起來就是三伏天的總天數。
6、“今年夏至到立秋有5個庚日,因此今年的中伏是20天。
7、” 具體到今年的“三伏天”來說,7月17日交“初伏”,7月27日交“中伏”,8月16日交“末伏”,8月26日“出伏”。
8、 氣象資料顯示,伏天熱與不熱不是由持續(xù)時間長短而定,而是由大氣環(huán)流背景,副熱帶高壓的位置、強度和控制的時間等因素決定的。
9、 “入伏后由于氣溫較高,太陽輻射強,空氣濕度大,人們會感到天氣悶熱難耐,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段。
10、”趙之珩說,“此時節(jié),公眾要格外注意防暑降溫,及時補水,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外出。
11、”。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 媒體合作 | 我要投稿 | 誠聘英才 | 意見反饋
聯(lián)系郵箱:396 029 142@qq.com
版權所有 基金播報
網站所登資訊等內容, 均為相關單位具有著作權,為傳播更多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