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速遞!素衣莫起風塵嘆什么意思_素衣莫起風塵嘆
1、意思是:不要嘆息那京都的塵土會弄臟潔白的衣衫,清明時節(jié)還來得及回到鏡湖邊的山陰故家。
2、出自南宋陸游《臨安春雨初霽》,原文為: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3、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資料圖片)
4、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5、譯文:近年來做官的興味淡淡的像一層薄紗,誰又讓我乘馬來到京都作客沾染繁華?住在小樓聽盡了一夜的春雨淅瀝滴答,清早會聽到小巷深處在一聲聲叫賣杏花。
6、鋪開小紙從容地斜寫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細細地煮水、沏茶、撇沫,試著品名茶。
7、不要嘆息那京都的塵土會弄臟潔白的衣衫,清明時節(jié)還來得及回到鏡湖邊的山陰故家。
8、擴展資料創(chuàng)作背景: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作者奉詔入京,接受嚴州知州的職務,赴任之前,先到臨安(今浙江杭州)去覲見皇帝,住在西湖邊上的客棧里聽候召見,在百無聊賴中,寫下了這首廣泛傳誦的名作。
9、思想主題:詩開篇即以問句的形式表達世態(tài)炎涼、壯志未酬的無奈和客籍京華的蹉跎,直抒胸臆,情感噴薄,整首詩的情緒在開篇即達到高潮,后面三聯(lián)逐漸回落。
10、作者簡介:陸游(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
11、陸游性格豪放,胸懷壯志,在詩歌風格上追求雄渾豪健而鄙棄纖巧細弱,形成了氣勢奔放、境界壯闊的詩風。
12、陸游把在現(xiàn)實生活中無法實現(xiàn)的壯志豪情都傾瀉在詩中,常常憑借幻境、夢境來一吐胸中的壯懷英氣,陸游的夢境、幻境詩,飄逸奔放,被譽為“小李白”。
13、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臨安春雨初霽臨安春雨初霽年代:【宋】 作者:【陸游】 體裁:【七律】 類別:【】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14、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15、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16、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17、 【注釋】陸游的這首《臨安春雨初霽》寫于淳熙十三年(1186),此時他已六十二歲,在家鄉(xiāng)山陰(今浙江紹興)賦閑了五年。
18、詩人少年時的意氣風發(fā)與壯年時的裘馬清狂,都隨著歲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
19、雖然他光復中原的壯志未表,但對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軟弱與黑暗,是日益見得明白了。
20、這一年春天,陸游又被起用為嚴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臨安(今浙江杭州)去覲見皇帝,住在西湖邊上的客棧里聽候召見,在百無聊賴中,寫下了這首廣泛傳誦的名作。
21、 自淳熙五年李宗召見了陸游以來,他并未得到重用,只是在福建、江西做了兩任提舉常平茶鹽公事;家后五年,更是遠離政界,但對于政治舞臺上的傾軋變幻,對于世態(tài)炎涼,他是體會得更深了。
22、所以詩的開頭就用了一個獨具易動的巧譬,感嘆世態(tài)人情薄得就象半透明的紗。
23、世情既然如此淺薄,何必出來做官?所以下句說:為什么騎了馬到京城里來,過這客居寂寞與無聊的生活呢? “小樓”一聯(lián)是陸游的名句,語言清新雋永。
24、詩人只身住在小樓上,徹夜聽著春雨的淅瀝;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傳來了叫賣杏花的聲音,告訴人們春已深了。
25、綿綿的春雨,由詩人的聽覺中寫出;而淡蕩的春光,則在賣花聲里透出。
26、寫得形象而有深致。
27、傳說這兩句詩后來傳入宮中,深為孝宗所稱賞,可見一時傳誦之廣。
28、歷來評此詩的人都以為這兩句細致貼切,描繪了一幅明艷生動的春光圖,但沒有注意到它在全詩中的作用不僅在于刻劃春光,而是與前后詩意渾然一體的。
29、其實,“小樓一夜聽春雨”,正是說綿綿春雨如愁人的思緒。
30、在讀這一句詩時,對“一夜”兩字不可輕輕放過,它正暗示了詩人一夜未曾入睡,國事家愁,伴著這雨聲而涌上了眉間心頭。
31、李商隱的“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是以枯荷聽雨暗寓懷友之相思。
32、陸游這里寫得更為含蓄深蘊,他雖然用了比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還是要表達自己的郁悶與惆悵,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為背景,才與自己落寞情懷構成了鮮明的對照。
33、在這明艷的春光中,詩人在作什么呢?于是有了五六兩句。
34、 “矮紙”就是短紙、小紙,“草”就是草書。
35、陸游擅長行草,從現(xiàn)存的陸游手跡看,他的行草疏朗有致,風韻瀟灑。
36、這一句實是暗用了張芝的典故。
37、據(jù)說張芝擅草書,但平時都寫楷字,人問其故,回答說,“匆匆不暇草書”,意即寫草書太花時間,所以沒功夫寫。
38、陸游客居京華,閑極無聊,所以以草書消遣。
39、因為是小雨初霽,所以說“晴窗”,“細乳”即是徹茶時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
40、“分茶”指鑒別茶的等級,這里就是品茶的意思。
41、無事而作草書,晴窗下品著清茗,表面上看,是極閑適恬靜的境界,然而在這背后,正藏著詩人無限的感慨與牢騷。
42、陸游素來有為國家作一番轟轟烈烈事業(yè)的宏愿,而嚴州知府的職位本與他的素志不合,何況覲見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國家正是多事之秋,而持人卻在以作書品茶消磨時光,真是無聊而可悲!于是再也捺不住心頭的怨憤,寫下了結尾兩句。
43、 陸機的《為顧彥先贈婦》詩中云:“京洛多風塵,素衣化為淄”,不僅指羈旅風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惡濁,久居為其所化的意思。
44、陸游這里反用其意,其實是自我解嘲。
45、“莫起風塵嘆”,是因為不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然回家本非詩人之愿。
46、--------------------------------- 如果掩去作者的名字,讀這首《臨安春雨初霽》,也許會以為它并不是出自“鐵馬金戈”、“氣吞殘?zhí)敗钡年懛盼讨帧?/p>
47、詩中雖然有杏花般的春色,卻更隱含著“世味薄似紗”的感傷之情和“閑作草”“戲分茶”的無聊之緒。
48、這是與高唱著“為國戍輪臺”而“一身報國”的陸游的雄奇悲壯的風格特征很不一致的。
49、首聯(lián)開口就言“世味”之“薄”,并驚問“誰令騎馬客京華”。
50、陸游時年已六十二歲,不僅長期宦海沉浮,而且壯志未酬,又兼?zhèn)€人生活的種種不幸,這位命途坎坷的老人發(fā)出悲嘆,說出對世態(tài)炎涼的內(nèi)心感受。
51、這種悲嘆也許在別人身上是無可疑問的,而對于“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的陸游來說,卻顯得不盡合乎情理。
52、此詩是淳熙十三年陸游在山陰時奉詔入京,被任命為嚴州知州的時候所作。
53、對于一生奮斗不息、始終矢志不渝地實現(xiàn)自己的報國理想的陸游來說,授之以權,使之報國有門,竟會引起他“誰”的疑問,不是有點奇怪嗎?頷聯(lián)點出“詩眼”。
54、聽了一夜的春雨,次日清晨又聽到深巷叫賣杏花,淡雅的春意油然而生,令人想起江南濕漉漉、綠幽幽、亮晶晶、香噴噴的春色,濃而淡,淡而又深,深而且遠。
55、但細品一下,詩人聽了一夜的春雨,并未入眠。
56、在這春夜里他為何事輾轉反側呢?那遠遠傳來的如斷如續(xù)的賣花聲,又能給他一些什么樣的愉悅和撫慰呢?不能。
57、只有詩人一個人在清幽得空寂的春晨中獨自惆悵。
58、接下去的頭聯(lián)不更道出了他的這種心情嗎?“閑作草”、“戲分茶”,一生出入于戰(zhàn)場生死,貫游于天南海北,時刻思慮著報國和愛民的陸游,竟也“ 閑”而又“戲”了!在詩人眼中,臨安春色,何其清淡寡味,人情何其冷漠,世味何其索薄,壯志更是無從去提起一字,只有在“閑”“戲”中打發(fā)時光。
59、尾聯(lián)雖不象古人抱怨“素衣化為緇”(晉陸和作《為顧彥先贈好》:“京洛多風塵,素衣化為緇”),卻也聲稱清明不遠,應早日回家,而不愿在所謂“人間天堂”的江南臨安久留。
60、詩人應召入京,卻只匆匆一過,便拂袖而去。
61、整個一首詩,雖然寫春,卻不是歡春;雖不是傷春,也是“薄”春。
62、春天雖美,但在心情郁悶的作者心目中,卻引不起多少留戀。
63、在陸游的眾多著名詩篇中,有壯懷激烈的愛國憂民之作,如《關山月》、《出籬門迎涼有感》;有寄夢抒懷、悲憤凄切之作,如《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這些詩不是直抒胸臆,痛切陳詞,就是筆墨縱橫,撫古思今,都是雄壯的大氣磅礴之作;作者也有優(yōu)美淳樸的鄉(xiāng)村生活描寫,如《游山西村》;也有緬懷愛情、追思往日幸福的傷感之作,如《沈園》。
64、等等這些,都與《初霽》極不相似。
65、《初霽》沒有豪唱,也沒有悲鳴,沒有憤憤之詩,也沒有盈盈酸淚,有的只是結腸難解的郁悶和淡淡然的一聲輕嘆,“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66、陸游自王炎調離川陜后,也于淳熙五年(1178)在蜀東歸,在福建、江西、浙江一帶做低級官吏。
67、“怖懼幾成床上伏,艱難何啻劍頭飲”的處境,和在王炎手下得以重用的情形是大不一樣的。
68、淳熙十三年春,作者奉詔入京,接受嚴州知州的職務,在臨安寫了此詩。
69、嚴酷的現(xiàn)實,使他不得不對朝廷對皇帝,對人生對社會作出一些陰暗的結論。
70、與他的許多寄夢詩不一樣,在深夜,萬籟俱寂時,作者眼前沒有現(xiàn)實生活的情景攪擾,可以對著曠遠的星空和雨夜任意地幻想,說任何放言達詞。
71、而身在繁榮帝都,作者卻身不由己。
72、臨安城雖然春色明媚,但官僚們偏安一隅,忘報國仇,粉飾太平。
73、作者是時刻清醒的,他在表面的升平氣象和繁榮面貌中看到了世人的麻木、朝廷的昏聵,想到了自己未酬的壯志。
74、但他既不能高唱,又無法托情夢,只好借春色說愁緒,把春天寫成了無情之物。
75、可以說《初霽》反映了作者內(nèi)心世界的另一方面,作者除了在戰(zhàn)場上、幕帳中和夜空下高唱報國之外,偶爾也有惆悵徘徊的時候。
76、在幾乎同時所作的《書憤》中,作者就截然不同地表現(xiàn)了一貫的豪情。
77、《書憤》在一定意義上是作者對自己悲壯一生的總結。
78、“早歲那知世事艱”,卻終有膽量說“千載誰堪伯仲間”,把一生留給歷史公斷。
79、《初霽》、《書憤》的比較可以顯現(xiàn)出詩人感情思想的一個短時期的反復。
80、陸游畢竟是陸游,他不會永久地停留在“閑”“戲”之上的。
81、不久后他在嚴州任上,仍堅持抗金,并且付諸行動,表達于詩文,終于又被以“嘲詠風月”的罪名罷官。
82、他的綿綿“杏花春雨”,在《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發(fā)展成了“鐵馬冰河入夢來”的急風暴雨。
83、一個詩人的性格是復雜的,一個始終剛強不屈、矢志不渝的烈士,也難免間或惆悵抑郁。
84、這種抑郁惆悵與其雄奇悲壯并不矛盾。
85、唯其抑郁惆悵得苦不堪言,才有更強烈的情懷的噴發(fā)。
86、詩中一開頭就道“世味薄似紗”,正是作者對現(xiàn)實的否定,也體現(xiàn)出作者的剛直氣節(jié)。
87、詩末拂袖而去,也是詩人對浮華帝都的不屑。
88、因此,透過原詩的表面,我們依稀仍可看見一個威武不屈的形象,這個形象才是作者真正的一貫的自己。
89、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90、[作為一介素衣,不要興起風塵會沾污我衣的慨嘆,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臨安春雨初霽【宋】陸游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91、①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92、矮紙斜行閑作草,②晴窗細乳戲分茶。
93、③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94、④【注釋】①世味:世情。
95、令:這里讀陵,使。
96、騎馬客京華:古代貴人騎馬,貧賤人騎驢。
97、說騎馬,暗示自已又被召作官。
98、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奉命權知嚴州(今浙江建德)事,到任之前,先到京城臨安辦理手續(xù)。
99、這兩句是說隱居家鄉(xiāng),用世之心已淡,沒想到朝廷又要自已出來作官。
100、②矮紙:短紙,古人寫字的紙卷成卷子,所以不說小紙而說矮紙。
101、作草:寫草書。
102、東漢大草書家張芝曾認為寫草書應比寫楷書慢些,只在閑空時才能寫。
103、這里說閑草書,是暗示客居無事。
104、③細乳:古人將茶餅研磨成為細末,然后煎來吃,細末一煎,便浮在水面,稱為乳花,或簡稱乳。
105、分茶:宋人飲茶時的一種游藝,今已失傳。
106、④素衣:白衣。
107、這句借用陸機“京洛多風塵,素衣化為緇”兩句詩,連同下句意思是說,不久即可回家,不必慨嘆京城官場中的風氣會污染了自已。
108、從淳熙七年末,陸游被免官之后,就一直閑居了五年。
109、終于在朋友舉薦之下,得到了皇帝的接見,并被授了一個小官。
110、雖然終被起用,但因與自己積極備戰(zhàn)的志向不符,陸游倍感失望。
111、第一聯(lián)半是自責半是自嘲地問自己:既然你已經(jīng)知道現(xiàn)在世態(tài)人情淡薄,為什么還要到京城來呢?這集中體現(xiàn)了詩人復雜的心情:一方面希望為國家做點事情,另一方面卻不得不接受壯志難酬的現(xiàn)實。
112、接下來兩聯(lián),詩人旅居客舍,心緒不寧,所以夜不能寐,“一夜聽春雨”,閑來無事也只能借寫草書、品茶來排遣。
113、最后一聯(lián),作者筆鋒再轉,用自我安慰的口吻寫出了作者想及早返家的心情。
114、【年代】:南宋【作者】:陸游【作品】:臨安春雨初霽【內(nèi)容】: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115、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116、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117、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118、我的個人理解是樸素的衣服啊 你不要嘆息我們風塵仆仆(這樣趕路)是為了清明的時候趕到家鄉(xiāng)啊。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