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詳細賞析 解讀 環(huán)球今日訊

hello大家好,我是大學(xué)網(wǎng)網(wǎng)小航來為大家解答以上問題,赤壁賦詳細賞析,解讀很多人還不知道,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9 赤壁賦

課文研討


【資料圖】

一、整體把握

《赤壁賦》是蘇軾于“烏臺詩案”獲釋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時所作。元豐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兩次游覽黃州城外的赤壁,寫了兩篇游記,后人習(xí)慣稱前一篇為《赤壁賦》或《前赤壁賦》,稱后一篇為《后赤壁賦》。這里所選的是前一篇。其實,蘇軾所游的并非三國時周瑜大破曹軍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魚東北的赤壁。作者在這里只是觸景生情,采用當時的傳說,借題發(fā)揮,以抒發(fā)自己被貶謫后內(nèi)心的苦悶和對宇宙、人生的一種感悟。

全文分作五段。

第1段,寫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懷抱之中,盡情領(lǐng)略其間的清風(fēng)、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興之所至,信口吟誦《詩經(jīng)·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卑衙髟卤扔鞒审w態(tài)嬌好的美人,期盼著她的冉冉升起。與《月出》詩相回應(yīng),“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辈⒁鱿挛淖髡咚宰鞯母柙疲骸巴廊速馓煲环健保楦?、文氣一貫?!芭腔病倍?,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柔和的月光似對游人極為依戀和脈脈含情。在皎潔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霧氣籠罩江面,天光、水色連成一片,正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游人這時心胸開闊,舒暢,無拘無束,因而“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乘著一葉扁舟,在“水波不興”浩瀚無涯的江面上,隨波飄蕩,就好像在太空中乘風(fēng)飛行,悠悠忽忽地離開人世,超然獨立;又像長了翅膀飛升入仙境一樣。浩瀚的江水與灑脫的胸懷,在作者的筆下騰躍而出,泛舟而游之樂,溢于言表。這是本文正面描寫“泛舟”游賞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2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作者飲酒樂極,扣舷而歌,以抒發(fā)其思“美人”而不得見的悵惘、失意的胸懷。這里所說的“美人”實際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边@段歌詞全是化用《楚辭·少司命》:“望美人兮未來,臨風(fēng)恍兮浩歌”之意,并將上文“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的內(nèi)容具體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見,已流露了失意和哀傷情緒,加之客吹洞簫,依其歌而和之,簫的音調(diào)悲涼、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竟引得潛藏在溝壑里的蛟龍起舞,使獨處在孤舟中的寡婦悲泣。一曲洞簫,凄切婉轉(zhuǎn),其悲咽低回的音調(diào)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驟然變化,由歡樂轉(zhuǎn)入悲涼,文章也因之波瀾起伏,文氣一振。

第3段,寫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此段由賦赤壁的自然景物,轉(zhuǎn)而賦赤壁的歷史古跡。主人以“何為其然也”設(shè)問,客人以赤壁的歷史古跡作答,文理轉(zhuǎn)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陳其事,而是連用了兩個問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問道:“此非曹孟德之詩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勝問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兩次發(fā)問使文章又泛起波瀾。接著,追述了曹操破荊州、迫使劉琮投降的往事。當年,浩浩蕩蕩的曹軍從江陵沿江而下,戰(zhàn)船千里相連,戰(zhàn)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滿,趾高氣揚,在船頭對江飲酒,橫槊賦詩,可謂“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這類英雄人物,也只是顯赫一時,何況我輩!因而,如今只能感嘆自己生命的短暫,羨慕江水的長流不息,希望與神仙相交,與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實際的幻想,所以才把悲傷愁苦“托遺響于悲風(fēng)”,通過簫聲傳達出來??偷幕卮鸨憩F(xiàn)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這是蘇軾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個方面。

第4段,是蘇軾針對客之人生無常的感慨陳述自己的見解,以寬解對方??驮傲w長江之無窮”,愿“抱明月而長終”。蘇軾即以江水、明月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的認識。如果從事物變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過是轉(zhuǎn)瞬之間;如果從不變的角度看,則事物和人類都是無窮盡的,又何必羨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須臾”了!這表現(xiàn)了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贊成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tài),并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理性地對待生活。而后,作者又從天地間萬物各有其主、個人不能強求予以進一步的說明。那么什么為我們所有呢?江上的清風(fēng)有聲,山間的明月有色,江山無窮,風(fēng)月長存,天地?zé)o私,聲色娛人,我們恰恰可以徘徊其間而自得其樂。此情此景乃緣于李白的《襄陽歌》:“清風(fēng)明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進而深化之。

第5段,寫客聽了作者的一番談話后,轉(zhuǎn)悲為喜,開懷暢飲,“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照應(yīng)開頭,極寫游賞之樂,而至于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清代古文家方苞評論這篇文章說:“所見無絕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閑地曠,胸?zé)o雜物,觸處流露,斟酌飽滿,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豈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為之,亦不能如此適調(diào)而暢遂也。”(引自《評注古文辭類纂》)蘇軾通過各種藝術(shù)手法表現(xiàn)自己坦蕩的胸襟,他只有忘懷得失,胸襟坦蕩,才能撰寫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賦》來。

二、問題探究

1.本文的感情基調(diào)是消極的嗎?

全文通過主客對話所表現(xiàn)的憂傷與喜樂,都是作者內(nèi)心矛盾和復(fù)雜感情的真實反映。作者抒發(fā)哀怨之情時,流露了“人生無?!钡南麡O情緒,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能主動地從消極、哀怨中解脫出來,從莊子的機械相對論中尋找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達,思想開闊,表現(xiàn)出一種灑脫、豪邁的氣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積極進取、達觀超然的感情基調(diào)。

2.本文的體裁特色是什么?

這是一篇散體文賦。賦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xué)體裁,在漢代是鋪張揚厲、繁縟富贍的,被稱為大賦。到了六朝講求對仗工穩(wěn)、字句整飭,叫做律賦。宋代則突破了聲律的種種限制,使之自由揮灑,富有靈活性,叫做文賦。這篇作品便是宋代文賦的代表作,它融詩、賦、文為一體,或敘事,或?qū)懢?,或抒情,或議論,各因其情理所宜而運用自如。如敘事,則簡括清晰,歷歷在目;寫景則景物清爽,令人神往;抒情則情思幽渺,淋漓盡致。議論則即景生論,寓說理于景物描寫之中,賦予抽象道理以具體形象,生動感人。行文有偶有散,錯落有致,揮灑自如,猶如行云流水,極盡變化,既有整飭之美,又有通達流轉(zhuǎn)之妙。兼于偶句中用韻帖切,轉(zhuǎn)換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作者飲酒樂極,扣舷而歌,以抒發(fā)其思“美人”而不得見的悵惘、失意的胸懷。聲調(diào)鏗鏘和諧,增強了文章的音樂美。其中采用的主客問答的方式,雖然沿襲漢賦,但并不像漢賦那樣板重,而是運用得十分靈活巧妙,恰足以表現(xiàn)作者的內(nèi)心矛盾和思想感情的曲折變化,整個文章也因之波瀾起伏,詩情畫意俱現(xiàn)。

3.本文多次寫到主客問答,這種安排有什么作用?

第2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作者飲酒樂極,扣舷而歌,以抒發(fā)其思“美人”而不得見的悵惘、失意的胸懷??腿艘磺春?,“倚船而和之”,凄切婉轉(zhuǎn),其悲咽低回的音調(diào)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驟然變化,由歡樂轉(zhuǎn)入悲涼,文脈也因之曲折流轉(zhuǎn),曲流中躍起浪花。

第3段主人以“何為其然也”設(shè)問,客人以赤壁的歷史故事作答,文理轉(zhuǎn)折自然??瓦B用了兩個問句,這兩次發(fā)問使文章又泛起波瀾??偷幕卮鸨憩F(xiàn)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這是蘇軾借客人之口流露出的自己思想的一個方面。通過主客的問答,使文中的思想情感跌入低谷。

第4段是蘇軾針對客的人生無常的感慨而陳述自己的見解,以寬解對方,實則也是寬慰自己。這里表現(xiàn)了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傾向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著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tài),并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對人生有大視野和大境界。而后,作者又從天地間萬物各有其主、個人不能強求予以進一步的申說。思想感情由此得以深化,心胸從此而更開闊,文章又一次再涌波瀾。

第5段寫客聽了作者的一番談話后,轉(zhuǎn)悲為喜,開懷暢飲,“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照應(yīng)開頭,極寫游賞之樂,而進入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這里的景和情猶如長江在經(jīng)歷了蜿蜒曲折、波涌浪疊、驚濤拍岸之后,遼闊而祥和地匯入大海。

總之,運用主客問答的方式,使行文結(jié)構(gòu)波瀾起伏,搖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層層展現(xiàn)、深層揭示。

一 背誦課文,試分析在夜游赤壁的過程中,主客的感情發(fā)生了哪些變化;結(jié)合第3、4段,說說作者借江上清風(fēng)、山間明月抒發(fā)了什么感情,闡發(fā)了怎樣的哲理。

設(shè)題意圖:本題期望學(xué)生在背誦的基礎(chǔ)上,通過練習(xí)來體會文中的情感線索,并較為具體深入地理解文中所抒發(fā)的情感和所闡發(fā)的哲理。

參考答案:

文章先由清風(fēng)明月之美寫玩賞之樂,再以主客問答寫歷史人物的興亡和現(xiàn)實苦悶的“悲”,闡明變與不變的道理,以尋求解脫,最后歸于豁達樂觀。

第3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兩個英雄人物和他們的事跡,而兩位英雄已杳然長逝,化為陳跡。世間萬物,英雄豪杰也不過是過眼云煙,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灰飛煙滅,風(fēng)流云散。而自己作為遠謫黃州的小人物更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從而抒發(fā)了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懷。第4段丟開個人愁懷,以江水明月作比,說明世間萬物和人生,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變;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存在的,不必羨慕長江的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不必談人生的短促,而應(yīng)保持豁達樂觀的態(tài)度,闡發(fā)了變化與永恒的辯證哲理。

二 在賦體文章中,結(jié)構(gòu)相似的上下兩句,相同位置上的詞語其意義或相同、或相反,這種現(xiàn)象叫做“對文”。注意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相互關(guān)系,請你從本文中再找出幾例加以說明,并仔細品味句子的韻味。

1.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2.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fēng)。

3.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設(shè)題意圖:本題主要是培養(yǎng)學(xué)生品味語言的能力。從品味示例中的“對文”開始,引導(dǎo)學(xué)生在學(xué)習(xí)本文時留心語言技巧,并能仔細品味其妙處。

參考答案: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結(jié)構(gòu)相同,“橫”和“接”都是動詞,意義相近,都有寬闊、廣遠的意味?!翱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結(jié)構(gòu)相似,“縱”和“凌”都有任意飄動的意味?!皞H魚蝦而友麋鹿”,“侶”和“友”是近義詞,都是名詞用做動詞?!凹尿蒡鲇谔斓?,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加點詞語的意義是相反的,蜉蝣渺小,滄海博大;須臾短暫,無窮永恒?!岸弥鵀槁?,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聲色相對,無禁和不竭意思相近。韻味相同、相對或相反的詞語和句子,構(gòu)成形式和意義上的對舉,起到對比、突出、強調(diào)的作用,讀起來也音韻鏗鏘,瑯瑯上口。

三 下面是《后赤壁賦》中的一段文字,仔細閱讀,體會它與本文所描繪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fēng)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wǎng)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庇谑菙y酒與魚,復(fù)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fù)識矣。

設(shè)題意圖:這一題緊扣課文作適當拓展。引導(dǎo)學(xué)生擴大閱讀視野,初步涉獵和學(xué)習(xí)比較鑒賞。

參考答案:

兩《賦》寫景的主要句子是:前賦“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霸鲁鲇跂|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后賦:“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鼻百x所寫之景,限于舟中,字字初秋之色;后賦所寫之景,多觀于岸上,句句初冬之狀。

四△中國古代有詩文“窮而后工”的說法,蘇軾正是在貶謫黃州期間創(chuàng)作了大量名作。如何看待“窮而后工”這種現(xiàn)象?你還能從古代文學(xué)家中舉出類似的例子嗎?

設(shè)題意圖:這是一道拓展開放題。期望學(xué)生了解“作家命運”與“文章練達”的關(guān)系,實際上也是“創(chuàng)作”與“生活”的關(guān)系。

參考答案:

可聯(lián)系司馬遷《報任安書》中的句子理解。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氐圣賢發(fā)憤之所作為也。

通過舉例,重點討論“窮”和“工”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教學(xué)建議

一、以誦讀為主線,在讀中理解詞語、句意,在讀中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情感和“賦”的韻味。邊讀邊標出句子韻腳,畫出使用“對文”的句子,畫出描寫、議論、抒情的句子??煞纸巧首x,如主客分讀。

二、可以和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對比閱讀,加深理解??梢越Y(jié)合“研討與練習(xí)三”,與《后赤壁賦》對比閱讀,結(jié)合前人對兩賦的評論,以論高下。還可以與《蘭亭集序》的感情變化對比閱讀,找出其中相同的生命觀和宇宙觀。

三、默寫、積累名句。如“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杯盤狼藉”“取之無禁,用之不竭”等。

有關(guān)資料

一、作者介紹(劉乃昌)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xué)家、書畫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出身于寒門地主家庭。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蘇洵的熏陶,母程氏也曾“親授以書”。既長,“學(xué)通經(jīng)史,屬文日數(shù)千言”(蘇轍《東坡先生墓志銘》)。

嘉祐元年(1056),蘇軾首次出川赴京應(yīng)舉,次年與弟轍中同榜進士,深受主考歐陽修賞識。后因奔母喪回蜀,嘉祐四年始沿長江、經(jīng)江陵再度赴京。嘉祐六年應(yīng)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這期間蘇軾針對財乏、兵弱、官冗等政治弊端,寫了大量策論,要求改革。

蘇軾鳳翔任滿,其父蘇洵于汴京病故,他扶喪歸里。熙寧二年(1069)初還朝任職。其時神宗用王安石變法,蘇軾的改革思想與王安石的變法主張有許多不同。如王安石主張“大明法度”,多方理財,并迅速向全國推行新法。蘇軾則強調(diào)擇吏任人,而反對“以立法更制為事”(《策略》第三);主張“節(jié)用以廉取”,而不贊同“廣求利之門”(《策別》十八);他還提出“欲速則不達”,“輕發(fā)則多敗”,在興革步驟上力主穩(wěn)健,因此,他連續(xù)上書反對變法。由于意見未被采納,請求外調(diào),自熙寧四年至元豐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在這期間,他曾經(jīng)懲辦悍吏,滅蝗救災(zāi),抗洪保堤,對邑政進行了某些改革,收到了“因法便民”之效。

蘇軾不滿意變法,尤其當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時,“不敢默視”,時時“緣詩人之義,托事以諷”(《東坡先生墓志銘》)。王安石罷相后,何正臣、舒亶、李定等新進官僚卻從蘇軾詩文中深文周納,羅織罪狀,彈劾蘇軾“指斥乘輿”“包藏禍心”,因于元豐二年(1079)把他從湖州逮捕,投入監(jiān)獄,勘問他誹謗朝廷的罪行,釀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獄“烏臺詩案”。經(jīng)過幾個月的折磨,蘇軾僥幸被釋,謫貶黃州。在元豐時期的貶斥生活中,他雖被迫表示要閉門思過,但并未緘口擱筆,他仍然關(guān)心現(xiàn)實,同情人民,寫了不少有價值的作品。元豐七年,蘇軾改貶汝州,離黃州北上時,路經(jīng)金陵,曾拜會退休宰相王安石。兩人政治見解雖有分歧,但還保持了私交,共游蔣山,互相唱和。

元豐八年神宗病死,哲宗年幼,高太后臨朝,次年改元元祐,起用舊黨司馬光執(zhí)政,蘇軾被調(diào)回京都任中書舍人、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等職。他不同意司馬光“專欲變熙寧之法,不復(fù)校量利害,參用所長”。在罷廢免役法問題上與舊黨發(fā)生分歧。蘇軾認為差役免役“二害輕重,蓋略相等,今以彼易此,民未必樂”(《辯試館職策問札子》),這又引起了舊派疑忌,元祐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賈易等人尋隙誣告,蘇軾“七上封章乞除一郡”(《乞外補迴避賈易札子》),先后被派知潁州、揚州、定州。蘇軾在杭州,曾減賦賑荒,掘湖修堤;在定州,曾整飭軍紀,加強邊備。在元祐保守氣氛充滿朝廷的時代,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不斷進行某些興革。

紹圣元年哲宗親政,新黨得勢,貶斥元祐舊臣,蘇軾又成為這些新貴打擊的對象,被一貶再貶,由英州(今廣東英德)、惠州,一直遠放到儋州(今海南儋縣)。盡管當時“飲食不具,藥石無有”,條件極為艱苦,蘇軾卻能“食芋飲水,著書以為樂”。并對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流露了深厚的同情。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蘇軾在儒學(xué)體系的基礎(chǔ)上濡染佛老,他把儒、佛、老三家哲學(xué)結(jié)合起來,各家思想對他幾乎都有吸引力。他早年就“奮厲有當世志”(《東坡先生墓志銘》),很向往“朝廷清明而天下治平”(《策別》第八)的盛世,具有儒家輔君治國、經(jīng)世濟民的政治理想。他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積習(xí),要求朝廷“滌蕩振刷而卓然有所立”;他主張“知命者必盡人事,然后理足而無憾”,濟時治國,“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無不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墨妙亭記》)。他對待人生又有超曠達觀的襟懷,認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王君寶繪堂記》)。能夠超然“游于物之外”,自可“無所往而不樂”(《超然臺記》)。佛老思想一方面幫助他觀察問題比較通達,在一種超然物外的曠達態(tài)度背后,仍然堅持著對人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齊生死、等是非的虛無主義又有嚴重的逃避現(xiàn)實的消極作用。這種人生思想和生活態(tài)度,在他的創(chuàng)作中都有明顯的反映。蘇軾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由于他主張改革但不贊成王安石變法,因而既與變法派發(fā)生矛盾,又同維持現(xiàn)狀的保守派有所牴牾。再加上蘇軾為人表里澄澈,講究風(fēng)節(jié)操守,不愿“視時上下,而變其學(xué)”(《送杭州進士詩序》),這就使他既不見容于元豐,又不得志于元祐,更受摧折于紹圣,一生遭受很大的政治磨難,仕途曲折,歷盡升沉。然而這正好有利于他加深閱歷,擴大視野,使他在文學(xué)上獲得很大的成功。

蘇軾對文藝創(chuàng)作,傾注了畢生精力。他重視文學(xué)的社會功能,主張“務(wù)令文字華實相副,期于適用”(《與元老侄孫》),反對“貴華而賤實”,強調(diào)作者要有充實的生活感受,以期“充滿勃郁而現(xiàn)于外”(《南行前集敘》)。他認為為文應(yīng)“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zhì)”,“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答謝民師書》)。不能“屈折拳曲,以合規(guī)繩”(《送水丘秀才序》),更不應(yīng)“使人同己”(《答張文潛書》)。要敢于革新獨創(chuàng),“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書吳道子畫后》)。蘇軾重視文藝創(chuàng)作技巧的探討,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風(fēng)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進一步“了然于口與手”來解釋“辭達”(《答謝民師書》),已經(jīng)觸及了文藝創(chuàng)作的特殊規(guī)律。

蘇軾的創(chuàng)作實踐體現(xiàn)了他的文藝觀。他是有多方面創(chuàng)作才能的大家,在詩、詞、散文等方面取得了獨到的成就。

蘇軾對散文用力很勤,他以扎實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發(fā)展了歐陽修平易舒緩的文風(fēng),為散文創(chuàng)作開拓了新天地。

談史議政的論文,包括奏議、進策、史論等,大都是同蘇軾政治生活有密切聯(lián)系的作品。其中除有一部分大而無當帶有濃厚的制科氣外,確也有不少有的放矢、頗具識見的優(yōu)秀篇章。如《進策》《思治論》透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內(nèi)外矛盾,針砭時弊,提出了系統(tǒng)的改革政見;《留侯論》一掃黃石公授書的神秘色彩,論證秦末隱士有意啟迪張良促其執(zhí)行正確的策略,見解新穎,不落窠臼。這些論文雄辯滔滔,筆勢縱橫,善于騰挪變化,體現(xiàn)出《孟子》《戰(zhàn)國策》等散文的影響。

敘事記游的散文在蘇文中藝術(shù)價值最高,有不少廣為傳誦的名作。記人物的碑傳文如《方山子傳》《書劉庭式事》,能借助于生活片斷和有代表性的細節(jié)顯示人物性格。《潮州韓文公廟碑》有敘有議,結(jié)合韓愈一生遭遇,評述了他對文學(xué)儒學(xué)的貢獻,寫得議論風(fēng)生,氣勢充沛。記樓臺亭榭的散文,如《喜雨亭記》《超然臺記》《韓魏公醉白堂記》,或表達關(guān)心稼穡、與民同樂的思想,或體現(xiàn)游于物外、無往不樂的襟懷,或贊揚嚴于律己、廉于取名的風(fēng)節(jié),都善于借事寓理寄情,且文意翻瀾,發(fā)人深思。其寫景的游記,更以捕捉景物特色和寄寓理趣見長。如《石鐘山記》寫夜泊絕壁奇境,情調(diào)森冷,聳人毛發(fā);前后《赤壁賦》,一寫清風(fēng)朗月的秋光,一寫水落石出的冬景,描繪逼真,境界若畫。這些游記也不單純流連風(fēng)月,而總是即地興感,借景寓理,達到詩情畫意和理趣的和諧統(tǒng)一。蘇軾的記敘體散文,常常熔議論、描寫和抒情于一爐,在文體上,不拘常格,勇于創(chuàng)新;在風(fēng)格上,因物賦形,汪洋恣肆;更能體現(xiàn)出《莊子》和禪宗文學(xué)的影響。

書札、題記、序跋等雜文,在東坡集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蘇軾廣于交游,篤于友誼,“簡易疎達,表里洞然”,所寫書札尺牘如《上梅直講書》《與李公擇書》《答秦太虛書》《答參寥書》等,大都隨筆揮灑,不假雕飾,使人洞見肺腑,最能顯現(xiàn)出作者坦率、開朗、風(fēng)趣的個性。蘇軾興趣廣泛,多才多藝,寫了不少題記、序跋、雜著,品詩評畫,談?wù)摃ǎ偨Y(jié)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如《南行前集敘》《書吳道子畫后》《文與可篔簹谷偃竹記》《書蒲永升畫后》等,都緊緊扣住文藝創(chuàng)作的特征,闡發(fā)了對文藝問題的真知灼見。此外,蘇軾還有一些記述治學(xué)心得的雜文,如《日喻》《稼說》等,寫法上能就近取譬,深入淺出,內(nèi)容上也有不少獨得之見。

蘇軾還有流傳較廣的筆記文《東坡志林》,此書東坡生前已提及,但未完成,今傳本實后人編輯,宋刊《經(jīng)進東坡文集事略》收有16則,明刊《東坡七集》收有13則,都是史論。其論封建,稱“柳宗元之論出,而諸子之論廢”,論平王指出其“避寇而遷都”的失策,均很有見地,然其論商鞅等條,借評史攻擊變法,則不免有所偏蔽?!栋藓!匪铡吨玖帧罚瑑?nèi)容較多,史論而外,還有不少隨筆、雜感、瑣記,寫人記事,言簡而明,信筆揮灑,頗饒情致。如《記承天寺夜游》寥寥數(shù)十字,烘托出月夜的明凈和心境的悠閑,《記游松風(fēng)亭》通過隨地歇腳的細節(jié),寫出無往而不適的放達襟懷。隨手拈來,即有意境和性情。此類文字,實開晚明小品文一派。另有《仇池筆記》,亦系后人輯錄而成,東坡喜愛仇池,詩中多處提到,故以“仇池”名之。其所收目,部分亦見于《東坡志林》。

蘇軾的作品具有廣泛的影響。他熱心獎掖后進,扶植不少人才。他的作品在宋代廣為流傳,對宋代文學(xué)的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蘇詩受到金代詩人、明代公安派作家和清代宗宋派詩人的推崇。蘇文長期沾溉后學(xué),其小品隨筆更開明清小品文的先聲。蘇詞直到清代,仍為陳維崧等詞家所宗法。蘇軾的大量作品,是他留給后人的珍貴遺產(chǎn)。

(節(jié)選自《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xué)》,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版)

二、補充注釋

1.關(guān)于“明月之詩”“窈窕之章”

“明月之詩”“窈窕之章”指《詩經(jīng)·陳風(fēng)·月出》。這首詩寫一個男子在月下懷念美人,情思婉轉(zhuǎn),節(jié)奏優(yōu)美,是一首別具風(fēng)格的雙聲疊韻詩。全詩及譯文如下:

月出皎①兮,月兒東升亮皎皎,

佼人僚②兮,月下美人更俊俏,

舒窈糾③兮,體態(tài)苗條姍姍來,

勞心悄④兮。惹人相思我心焦。

月出皓⑤兮,月兒出來多光耀,

佼人⑥兮,月下美人眉目嬌,

舒懮受⑦兮,婀娜多姿姍姍來,

勞心慅⑧兮。惹人相思心頭攪。

月出照⑨兮,月兒出來光普照,

佼人燎⑩兮,月下美人神采姣,

舒夭紹兮,體態(tài)輕盈姍姍來,

勞心慘兮。惹人相思心煩躁。

(譯文選自程俊英《詩經(jīng)注譯》,載《十三經(jīng)今注今譯》,岳麓書社1994年版)

①〔皎〕形容月光潔白明亮。

②〔佼人僚〕佼,通“姣”,美好。僚,通“嫽”,俏麗。

③〔舒窈糾〕形容女子舉止嫻雅婀娜。舒,舒緩。窈糾,通“窈窕”,形容女子體態(tài)苗條。

④〔勞心悄〕憂心深重的樣子。勞心,憂心。悄,憂愁的樣子。

⑤〔皓〕形容月光明亮。

⑥〔(liǔ)〕美好。

⑦〔懮(yǒu)受〕形容步態(tài)優(yōu)美。

⑧〔慅(cǎo)〕憂慮不安的樣子。

⑨〔照〕明亮的樣子。

⑩〔燎〕光彩照人的樣子。

⑾〔夭紹〕形容女子體態(tài)輕盈。

⑿〔慘〕通“躁”,因憂愁而煩躁不安的樣子。

2.關(guān)于“御風(fēng)”

《莊子·逍遙游》:“夫列子御風(fēng)而行,泠(líng)然善也。”列子,名御寇,鄭國人。相傳列子得風(fēng)仙之道,能駕風(fēng)飛行。泠然,輕妙的樣子。

3.關(guān)于“羽化”

《晉書·許邁傳》:“永和二年,(邁)移入臨安西山,登巖茹芝,眇爾自得,有終焉之志。乃改名玄,字遠游。與婦書告別,又著詩十二首,論神仙之事焉……玄自后莫測所終,好道者皆謂之羽化矣?!?/p>

4.關(guān)于“客有吹洞簫者”

清代趙翼《陔余叢考》卷二十四:“東坡《赤壁賦》‘客有吹洞簫者’,不著姓字。吳匏庵有詩云:‘西飛一鶴去何祥?有客吹簫楊世昌。當日賦成誰與注?數(shù)行石刻舊曾藏?!瘬?jù)此,‘客’乃指楊世昌。蘇軾《次孔毅父韻》:‘不知西州楊道士,萬里隨身只兩膝?!衷疲骸畻钌匝宰R音律,洞簫入手且清哀?!瘲钍啦拼岛嵖芍^蒜植匦挪煌?。按,世昌,綿竹道人,字子京。”

三、參考譯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清風(fēng)緩緩吹來,江面水波平靜。于是舉杯邀客人同飲,吟詠《詩經(jīng)·陳風(fēng)·月出》一詩的“窈窕”一章。一會兒,月亮從東山上升起,在北斗星和牽牛星之間徘徊。白茫茫的霧氣籠罩著江面,波光與星空連成一片。我們聽任葦葉般的小船在茫茫萬頃的江面上自由飄動。多么遼闊呀,像是凌空乘風(fēng)飛去,不知將停留在何處;多么飄逸呀,好像變成了神仙,飛離塵世,登上仙境。

于是,喝著酒,快樂極了,敲著船舷唱起來。歌詞說:“桂木的棹啊,蘭木的槳,拍打著清澈的江水啊,船兒迎來流動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懷,仰望著我思慕的人兒啊,她在那遙遠的地方?!笨腿酥杏写刀春嵉?,按著歌聲吹簫應(yīng)和。簫聲嗚嗚嗚,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傾訴,余音悠揚,像一根輕柔的細絲線延綿不斷。能使?jié)摬卦谏顪Y中的蛟龍起舞,孤舟上的寡婦啜泣。

我不禁感傷起來,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著,問客人說:“為什么會這樣?”客人說:“‘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孟德的詩嗎?向西望是夏口,向東望是武昌,山川繚繞,郁郁蒼蒼,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圍困的地方嗎?當他奪取荊州,攻下江陵,順著長江東下的時候,戰(zhàn)船連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灑酒祭奠,橫端著長矛朗誦詩篇,本來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況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魚打柴,以漁蝦為伴,與麋鹿為友,駕著一葉孤舟,在這里舉杯互相勸酒。只是像蜉蝣一樣寄生在天地之間,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顆谷粒。哀嘆我生命的短暫,而羨慕長江的流水無窮無盡。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與明月一起長存。我知道這是不可能經(jīng)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簫聲的余音寄托給這悲涼的秋風(fēng)?!?/p>

我說:“你們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嗎?(江水)總是不停地流逝,但它們并沒有流走;月亮總是那樣有圓有缺,但它終究也沒有增減。要是從它們變的一面來看,那么,天地間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發(fā)生了變化;要是從它們不變的一面來看,萬物同我們一樣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羨慕它們呢!再說,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為我所有,即使是一絲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這江上的清風(fēng)和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到了才成其為聲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為顏色,占有它們,無人禁止,使用它們,無窮無盡,這是大自然無窮無盡的寶藏,而我能夠同你們共享?!?/p>

客人聽了之后,高興地笑了,洗凈杯子,重新斟酒。菜肴果品已吃完了,杯盤雜亂地放著。大家互相枕著靠著睡在船中,不知不覺東方已經(jīng)亮了。

四、《赤壁賦》賞析(趙齊平)

宋代的黃州,就是今天湖北的黃岡。黃岡西北的長江邊上,有一處風(fēng)景勝地。那兒矗立著一座紅褐色的山崖,因為形狀有些像鼻子,人們就稱它為赤鼻磯;又因為山崖陡峭如一面墻壁,所以它也被稱為赤壁。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蘇軾遭受政治迫害,貶謫到黃州已經(jīng)兩年了?!伴L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水中的鮮魚,山間的新筍,總之,江城的一切風(fēng)物,都給政治失意的蘇軾帶來了莫大的慰藉。這時,他曾站立在江邊赤壁之上,眺望如畫江山,唱出了“大江東去”的豪放歌聲。他還在七月十六日一個幽靜的夜晚,駕舟暢游于赤壁之下的長江水面,寫下了我們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千古名作《前赤壁賦》。

這篇賦以游賞山水為題材,全文共分五段。開頭一段先交代游賞方式、時間、地點和人物:“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狈绞绞恰胺褐邸保瑫r間是“七月既望”,于是才有后文關(guān)于江水、月亮的描寫、議論;地點是“赤壁之下”,于是才有后文關(guān)于三國歷史的追敘與聯(lián)想;人物是“蘇子與客”,于是才有后文關(guān)于宇宙人生見解的雙方對話。這幾句看去像一般游記文的尋常格套,卻并非可有可無的閑筆。作了這樣的交代之后,下面接著總寫游地的優(yōu)美景色與游人的歡快心情??壑胺褐邸倍郑瑢懰鎸戯L(fēng):“清風(fēng)徐來,水波不興。”簡短二句,描繪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凈,這也正是游人悠然自得,怡然自樂的內(nèi)心寫照??壑捌咴录韧痹賹懺拢骸芭e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一邊舉起酒杯,與客共飲這秋江之酒,一邊引吭高歌,吟唱古代詠月的詩篇?!懊髟轮姟薄榜厚恢隆?,指《詩經(jīng)·陳風(fēng)》里《月出》詩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這章詩描寫詩人看到明亮月光下美人嬌好的容貌和幽閑的體態(tài),引起感情上的愛慕向往和煩悶不安。吟唱這樣的詩,除了引出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之外,在這里還有以“月出皎兮”召喚月亮飛臨的用意。果然,一輪明月,冉冉升起了:“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斗牛本是兩個星宿的名稱,這里泛指夜空中少數(shù)明亮的星點?!芭腔病倍?,不只寫出月亮令人不易覺察的緩慢移動,逼真?zhèn)魃?,而且寫出被召喚出來的月亮對于游人的依依眷戀,脈脈含情,實際上乃是游人即作者對于冰清玉潔的月亮的無限愉悅。這時,在皎潔的月光的輝耀之下,秋江的夜色便歷歷在目了。你看,“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那茫茫的霧氣、茫茫的江水、茫茫的夜空,經(jīng)過月亮的銀輝的浸染,顯得浩瀚無邊,渾然一片;游人的心境也隨之疏朗、開闊,無拘無束,因而不由得“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就是說,任憑一葉扁舟隨意漂蕩,在“水波不興”的遼闊江面上自由來去。這里雖然回應(yīng)到開頭的“泛舟”二字,但是游人所感受到的,倒不像坐臥舟中、漂游江上,而是仿佛在浩蕩的太空中乘風(fēng)飛行,毫無阻礙,簡直就要遠離人世,悠悠忽忽地升入仙界里去了,所謂“浩浩乎如馮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這開頭一段,寫“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的懷抱,盡情領(lǐng)略秋江夜色之美。清風(fēng)、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完全足以供人賞心悅目,作者也確乎陶醉于其中,以致感到進入了“羽化而登仙”的境界,而讀者又通過作者這樣精彩的描寫,有如親臨其地,與作者同享那“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時的良辰美景。通篇《前赤壁賦》真正描寫“泛舟”游賞景物的,也主要是這開頭一段,它正面寫了一個“樂”字。

接著第2段是過渡的部分,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所謂承上,就是繼續(xù)描寫“泛舟”時的歡快心情。“于是飲酒樂甚”一句,點出“樂”字?!皹贰苯琛熬啤眮碇d,“酒”又增添“樂”趣。古人往往“痛飲”伴隨以“狂歌”,作者在“飲酒樂甚”之后自然也情不自禁地“扣舷而歌之”了。比“舉酒屬客”進了一步,是“飲酒樂甚”;比“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進了一步,是“扣舷而歌之”,唱自己即興所作的歌詞。這種深入一層的寫法,并非僅僅為突出“泛舟”時的歡快心情,還主要是為反迭下文感情的變化,以引出一番議論。關(guān)鍵在“扣舷而歌”的歌詞。歌詞是:“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懷,望美人兮天一方?!薄懊廊恕敝杆鶅A心的對象,代表一種理想的追求。歌詞顯然是從《月出》一詩生發(fā)而來?!傲鞴狻保附嫔祥W爍蕩漾的月光,不就是“月出皎兮”嗎?“美人”,即心上的漂亮的人兒,不就是“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嗎?“渺渺兮余懷”,表現(xiàn)臨風(fēng)悵惘,思緒黯然,不就是“勞心悄兮”嗎?但這歌詞與單純的民間情歌已有不同,它所表現(xiàn)的是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貶謫之后,仍然堅持對生活的執(zhí)著態(tài)度,堅持對朝廷政事的關(guān)切,而不甘沉淪。這在作者的也寫游賞赤壁的《念奴嬌》詞中,贊美年輕有為的“三國周郎”,感嘆自己“早生華發(fā)”,就表現(xiàn)得更為明確。不過,“擊空明兮溯流光”,看到江水之闊,面對宇宙之大,難免產(chǎn)生知音何處之感,而發(fā)出天各一方之嘆。在游賞之“樂”當中,已然包含著淡淡的哀愁了。對于蘇軾在歌詞中表現(xiàn)的這種政治感慨,他人是未必能了解、體會的?!翱陀写刀春嵳?,倚歌而和之”,這位為蘇軾歌唱伴奏的客,正是按照他自己的感受吹簫的,因而那簫聲就別是一種悲涼幽怨的調(diào)子;“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币磺春?,凄切宛轉(zhuǎn),竟然引得潛藏在洞壑里的蛟龍都難以寧靜而舞動起來,引得獨處孤舟的寡婦不由得感傷身世而哀哀哭泣。蘇軾借助于夸張、想像,運用精細的刻畫和生動的比喻,把洞簫那種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現(xiàn)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聞其聲,幾乎也要凄然下淚。這簫聲,當然與“飲酒樂甚”的氣氛很不協(xié)調(diào),而且當然要引起蘇軾的驚訝?!疤K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蘇軾鄭重其事地向客詢問,于是由客的回答帶出這篇賦的第三段文字來,這就是啟下。承上寫“樂”,啟下寫“悲”。第3段通過“客曰”,從反面揭示一個“悲”字。

客之所以“悲”,在觸景傷懷,有感于人生短促。眼之所見,是“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這很容易聯(lián)想到曹操的詩句,所以說“‘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而且,身之所在,又正是曹操賦詩的長江赤壁,這自然會進一步聯(lián)想到赤壁之戰(zhàn),所以說“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zhàn)發(fā)生在現(xiàn)在湖北武昌西、嘉魚東北的赤磯山,一說在蒲圻西北的赤壁山,總之,不在黃岡的赤壁。蘇軾不過是因為地名相同,便信手拈來出之客口,寄托遐想,抒發(fā)感慨,并非對于歷史無知。他在《念奴嬌》詞里就說:“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彼^“人道是”,即在表明原屬傳聞,實無依據(jù)。在這里,借著景物、地區(qū)的關(guān)合,從客的口中,用曹操這個歷史人物來感嘆現(xiàn)實人生。景物還是曹詩中所描繪的情狀,地區(qū)還是曹操曾經(jīng)賦詩后來又被周瑜戰(zhàn)敗的處所,底下就有一個問題:當時不可一世的曹操現(xiàn)在哪兒去了呢?“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曹操在建安十三年七月,擊走劉備,攻破荊州,又率領(lǐng)浩浩蕩蕩的軍隊,沿江而下,戰(zhàn)艦千里相連,戰(zhàn)旗遮天蔽日。他志得意滿,趾高氣揚,在船頭對江飲酒,橫握長矛朗吟自己的詩篇。這么個“一世之雄”,尚且隨著“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那么,默默無聞的平庸之輩就更連影子都不曾晃動一下便悄然消失了。所以客說:“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笨驼J為他和蘇軾既不在中央朝廷,又不在地方官署,談不到政治上有何作為,事業(yè)上有何建樹,只不過在江岸水洲,過著漁父樵夫的生活,魚蝦是伴侶,麋鹿當友人,劃著小船,舉杯相勸,那微不足道的生命,簡直短促得像永恒天地里僅能活幾個小時的蜉蝣,渺小得像茫茫大海里一顆絲毫也不顯眼的米粒。這樣就連同曹操都不能相比了??驮倩氐窖矍八姷拈L江、月亮,推廣開去,把人生與宇宙加以對照,一方面“哀吾生之須臾”,另一方面“羨長江之無窮”,進而希望“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即與仙人相交,與月亮同在。但是,“知不可乎驟得”,那本是不切實際的空想,因而憂傷愁苦,并把這憂傷愁苦通過冷清秋風(fēng)里的簫聲傳達出來,“托遺響于悲風(fēng)”,點出了“悲”字。

第3段所寫客的回答,表現(xiàn)一種消極的社會人生觀點和虛無主義思想。把人類社會同宇宙自然對立起來,又把個體的人同社會整體加以分割,那當然看不到全部歷史舞臺上威武雄壯的戲劇的持續(xù)演出,也看不到人類雖然依賴自然但更要改造自然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這就是悲觀厭世或消極出世思想的認識論根源。對于封建社會的文人士大夫來說,當他們政治失意或生活上遇到挫折的時候,往往就陷入這樣的苦悶與迷惘。蘇軾也是如此??偷幕卮穑鋵嵳翘K軾自己貶謫黃州后思想感情的一個方面。《念奴嬌》詞不也是說“人生如夢”嗎?而這樣的思想感情,作為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卻被蘇軾結(jié)合著景物地區(qū)的特征,從歷史到現(xiàn)實,從具體到一般,用詩一般的語言表現(xiàn)出來,使讀者一點也不感到有任何枯燥的說教意味。更為重要的是蘇軾同樣結(jié)合著景物、地區(qū)的特征,同樣用詩一般的語言,批評了客的回答,表現(xiàn)了蘇軾當時思想感情的另一個主導(dǎo)方面,全文至此遂以“蘇子曰”開始而進入第4段。

因為客曾表示“羨長江之無窮”,又希望“抱明月而長終”,所以蘇軾還是拾取眼前景物,從地面上的江水和天空里的月亮說起:“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這一句仿佛京劇行腔中的“導(dǎo)板”,將引出一節(jié)精彩的唱段,而那種疑問式的語調(diào)則又表明客其實不能從江水、月亮得出關(guān)于短暫與永恒這一哲學(xué)范疇的正確認識。關(guān)于江水,蘇軾認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意思是江水不舍晝夜地滔滔流去,作為某一段江水,確乎從這里消失了,而作為整個江水,則始終長流不絕,因此可以說“未嘗往也”。關(guān)于月亮,蘇軾認為“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意思是月亮有時圓滿,有時缺損,但它缺了之后又恢復(fù)圓,這樣周而復(fù)始,終究無所增減,因此可以說“莫消長也”。列舉江水、月亮說明去留、增減的辯證關(guān)系,作者再歸納到一般的認識原理:“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本褪钦f,變與不變,無論宇宙還是人生,都是相對的。如果從變的角度來看,豈但人生百年,頃刻即逝,就是向來認定的天長地久,其實也是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曾保持常態(tài);而如果從不變的角度來看,則宇宙萬物固然無窮無盡,其實人生也一樣綿延不息。因此,對人生而言,那天地宇宙萬事萬物,“而又何羨乎”?自然也不必“哀吾生之須臾”了。

蘇軾這種宇宙觀和人生觀只能說包含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作者不同意看問題絕對化,注意到事物相輔相成的辯證關(guān)系;但不能認為是科學(xué)的,因為作者沿襲了莊子的相對主義觀點,而相對主義否認衡量事物的客觀標準,抹煞事物質(zhì)與量的實際界限。同時,蘇軾這種宇宙觀和人生觀固然表現(xiàn)了他對政治迫害的蔑視,對于所追求的理想的堅持,身處逆境依然那么豁達、開朗、樂觀、自信,但也表現(xiàn)了他隨緣自適、隨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態(tài)度。這種生活態(tài)度往往包含著無可奈何的自我安慰,從流連光景中尋求精神寄托。所以他在“而又何羨乎”一句之后,掉轉(zhuǎn)筆鋒寫道:“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碧K軾認為人對自然萬物,非但不必因“吾生之須臾”而羨慕其“無窮”,反倒要使“無窮”的自然萬物為“吾生”所享用,從中得到樂趣。前人說過“清風(fēng)明月不用一錢買”,恰好切合蘇軾眼前的景物,“江上之清風(fēng)”有聲,“山間之明月”有色,江山無盡,天地?zé)o私,風(fēng)月長存,聲色俱美,他正可以徘徊其間而自得其樂。這,又回到了“樂”字上來。

文章寫了主客對話,表達了正反兩方面的觀點,最后以第5段作結(jié)。第5段寫客被蘇軾說服了,滿面春風(fēng),換卻愁顏?!翱拖捕Γ幢K更酌?!边@次更加歡快,不免開懷暢飲,直到“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笨徒鉀Q了思想問題,心情舒暢,無所憂慮,于是同蘇軾“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跟文章開頭的“泛舟”“月出”遙相呼應(yīng);一枕好睡醒來了,一宿晚景過去了,一次赤壁之游結(jié)束了,一篇《前赤壁賦》也隨之收尾了。而讀者則在經(jīng)歷了一番江上月夜泛舟,聽取了一場關(guān)于宇宙人生的對話之后,卻還久久地沉浸在作者優(yōu)美筆調(diào)所表現(xiàn)的詩一般的意境之中。

作為游記文,固然要描寫山川風(fēng)物之美,《前赤壁賦》也確乎使我們從它所刻畫的自然景色中獲得了藝術(shù)享受;但是,如果文章僅僅停留在山川風(fēng)物本身,那意義與價值畢竟還是有限的,而《前赤壁賦》則正是通過赤壁之游以表達對宇宙人生的見解。作者對宇宙人生的見解,我們當然不會完全贊同,然而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走出監(jiān)獄到達流放地而幾乎喪失人身自由的情況下,一點也不灰心喪氣,并且那么坦蕩、曠達,具有強烈的生活信念。同時,尤為難能可貴的是作者表達對宇宙人生的見解并沒有脫離赤壁之游的特定環(huán)境、條件,而把理論的反復(fù)申述跟感情的起伏變化及文章的層次結(jié)構(gòu)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使抽象的觀點具有形象性與感染力,并把讀者帶進一種頗有幾分迷幻色彩的藝術(shù)境界。這,就是哲理與詩情的高度融合。

還應(yīng)該看到,《前赤壁賦》是采用賦的體裁來寫的游記。賦在漢代主要以鋪張渲染為能事,排列許多怪異生僻的詞匯,宏篇巨制,繁縟富麗,叫做大賦。后來出現(xiàn)一些抒情詠物的小賦,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發(fā)展了大賦的排比句法,接受了駢文的影響,講究對仗工穩(wěn)、字句整飭,叫做駢賦。從唐代開始,科舉考試中寫賦,按照詩歌聲律,不但嚴格要求對偶句式,而且限制用韻,規(guī)定平仄要配合、音調(diào)要諧和,叫做律賦。宋代的散文大家歐陽修、蘇軾等人寫賦,有意打破這種聲律字句的限制,使之如散文那樣富于伸縮性,能夠自由揮寫,叫做文賦?!肚俺啾谫x》就是宋代文賦的一篇優(yōu)秀代表作品。我們稍不注意,還以為它是普通的散文,其實它是押韻的,也有排比、對仗的句子,而主客對話的方式,又是來自漢代的大賦。不過,它沒有大賦的板重、堆砌的毛病,也沒有駢賦、律賦的形式束縛,正體現(xiàn)了蘇軾散文的“行云流水”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其中造語而多有變化,用典而不拘故實,寫景而富于想像,抒情而兼用夸飾,又可以看出蘇軾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革新、解放的精神和浪漫主義的色調(diào)。

(選自《歷代名篇賞析集成》,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1988年版)

本文就為大家講解到這里,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