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我國歌舞戲劇有著悠久的歷史,不同民族之間也有著各自特色的歌舞戲劇,戲曲文化經漢唐宋金發(fā)展,已經有較完整的戲曲藝術,明清傳奇的繁榮發(fā)展也是戲曲發(fā)展的繁榮期,所以我們在明清建筑中,從民間到皇家園林宮殿中,都可以看到高高戲臺。蘇州博物館里戲臺戲臺,顧名思義,是古代用來演戲的地方,源于古代祝祀酬神活動,因為專職表演的出現,促使專門供演出用的建筑產生。早期戲劇大都在廳堂、場院內表演。隋唐時期江湖藝人的演出范圍擴大,觀眾增多,平地式的演出場所,致使演員與觀眾在一個視平線上觀眾之間相互遮擋,解決這一矛盾的最好辦法,就是抬高演出場地,“露臺”便由此產生。隋唐時期,觀看演出多在當時的佛寺,其中專供祭祀的“露臺”,則是最早供演出用的戲臺。元代張可觀《露臺月夜圖》中的露臺,藏于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之后“戲臺”的發(fā)展,不得不提宋代的瓦肆鉤欄。約在宋金時期,仿照傳統(tǒng)建筑的三分式,臺上構建起屋身和屋頂,這時正式確立了演員在上,觀眾在下的觀看形式。三面敞開是“戲臺”的主要特點,而一面觀看的“戲臺”較少。現存最早的“戲臺”為山西高平二郎廟金代“戲臺”。清明上河圖中宋代的瓦肆鉤欄(圖源故宮博物院官網清明上河圖藏品部分,僅用于學習交流)高平二郎廟戲臺元代以后的戲臺,在山西境內實物保存較多。保存得最為完整而又規(guī)模宏大的是清代戲臺,尤其是幾座皇家戲臺規(guī)模最大。北京故宮的暢音閣、承德避暑山莊的清音閣、頤和園內的德和園大戲臺,被稱作清代的三大戲臺。除避暑山莊的清音閣已不存在之外,其余兩座保存完好,為我國現存規(guī)模最大的古代戲臺,其中尤以頤和園大戲臺規(guī)模最大。清代的平定臺灣戰(zhàn)圖·清音閣演戲圖德和園大戲臺德和園在和園內仁壽殿之北,原是清漪園時的怡春堂舊址,被英法聯(lián)軍侵略時破壞,光緒時重建,從光緒十七年至二十一年(1891-1895年)經過四年時間才完成耗銀七十一萬余兩,是頤和園重建工程中的重大項目。德和園的建筑以大戲臺為中心,面對頤樂殿,為帝后看戲之處,兩旁戲廊是王公大臣們看戲的地方。德和園大戲臺夜景(圖源故宮博物院官網,僅用于學習交流)大戲臺上下共三層,高21 米余,底層臺面寬17米。大戲臺的上下三層每層都可以演出。第一層戲臺的頂板上有七個天井,在演出神仙鬼怪戲的時候,神仙從天井中降下,好似從天而降。在地面上有活動地板通向地井,是鬼怪出沒之處。在戲臺的底部還有一個深10米的水井和五個1米見方的水池,在演出水法劇目時,可以從地下噴出極為壯觀的水景。為了滿足演出的特殊需要,大戲臺的平面柱網布局僅為四柱,臺前二柱凌空,以便不妨礙觀看的視線,內部用巨大的抹角梁承托上層結構。屋頂梁架仍為典型的梁柱式結構,卷棚頂。德和園大戲臺故宮暢音閣暢音閣位于故宮寧壽宮后面,是故宮內的宮廷大戲臺,系乾隆時期的建筑。戲臺座南朝北,對面為閱是樓,為帝后觀戲之處戲臺兩側用廊廡相聯(lián),形成一個院子。暢音閣(圖源故宮博物院官網,僅用于學習交流)暢音閣三重檐,臺基高1.2米,通高20.71m,總面積685.94平方米,卷棚歇山式頂,覆綠琉璃瓦黃琉璃瓦剪邊,一、二層檐覆黃琉璃瓦。閣面闊三間,進深三間,與南邊五開間扮戲樓相接,平面呈凸字形。上層檐下懸“暢音閣”匾,中層檐下懸“導和怡泰”匾,下層檐下懸“壺天宣豫”匾。內有上中下三層戲臺,上層稱“福臺”,中層稱“祿臺”,下層稱“壽臺”。暢音閣在結構上與一般單棟建筑不同,有它自身的特點。它是以三層高閣與兩層扮戲樓和單披后抱廈勾聯(lián)搭接而成。暢音閣這種北部為“閣”、中部為“樓”、后部是“廈”的三種不同類型的建筑,在搭接處兩縫梁架合用在一根柱子上,而層頂連接,俗稱為“勾連搭”形式。暢音閣的平面布局呈十字形,戲臺縱橫各三間,扮戲樓五開間,后廈三開間。柱頭科斗栱為抹角梁出頭,在出頭處用獸面裝飾遮蓋。戲臺檐部裝飾(圖源故宮博物院官網,僅用于學習交流)戲臺周圍共十二根柱子,在柱子上除按面寬安置額枋、平板枋,用斗栱挑出第一層屋檐之外,在45°方向施抹角梁,在抹角梁的正中安設縱橫交圈的井口扒梁。第二層的金柱、樓楞都安在井口扒梁上,上層重量通過抹角梁傳到下層柱子上。三層樓的柱子退至二層樓的金柱位置上,外面安設平座,與一般“三滴水”的城樓做法相同。屋頂為歇山卷棚頂,三層檐下均施以斗供,上檐為重昂五踩,中檐為單昂三踩,下檐為單翹單昂五踩。扮戲臺為五開間的兩層樓,通面寬為14.64米,通進深為9.6 米,前后均帶廊。金柱為通柱,中部安裝承重梁,上端安裝六架梁與單步梁。北面一排檐柱也是戲臺的后排柱子,而在平板枋上安裝品字科斗栱,形成勾連搭的做法。屋頂的搭接處做啞巴椽子,上鋪天溝。戲臺一層(圖源故宮博物院官網,僅用于學習交流)暢音閣縱斷面圖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如今大多戲曲表演在更加專業(yè),燈光舞美更現代化的舞臺上展現。本文介紹的兩個戲臺是清朝皇家戲臺,如今已經成為著名的景點。可各地民間留下來的戲臺依舊是我們文化的寶藏,在很多地區(qū),依舊有人站在戲臺上唱著他們熱愛的曲目,傳承著傳統(tǒng)戲曲文化。那高出地面的戲臺,不僅僅是戲臺,也是無數戲曲人的堅守和傳承。戲臺記錄了戲曲發(fā)展的興衰,展現了我國古代百姓日常娛樂生活,同時也體現了我們古代能工巧匠的精湛建構。來源:遺產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