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千里運河第一樓”——光岳樓,又稱“福摟”,屹立于運河沿岸中華水上古城中央。
聊城在明清兩代為東昌府治。明朝初年,東昌衛(wèi)守御指揮僉事陳鏞為與元朝殘余部隊作戰(zhàn)。將東昌土城建為磚城。并在洪武七年(1374)利用修城余木修建了這座高達百尺的更鼓樓。所以初名“余木樓”,后因地而名 “東昌樓”。當時建造此樓的目的是為了“嚴更漏、料敵望遠、報時、報警”,隨著明王朝統(tǒng)治的鞏固,此樓的軍事功能很快被遺忘,但光岳樓卻以他的雄偉高大而聞名天下。明弘治九年,吏部考功外郎李贊在他的《題光岳樓詩序》中說:余過東昌,坊太守金天錫先生。城中一樓。高壯極目。天錫攜余登之。直至絕閣。視俯臨,毛發(fā)欲豎。因嘆斯樓,天下所無,雖黃鶴、岳陽亦當望拜。乃今百年矣。尚寞落無名稱,不亦屈乎?因與天錫評。命之曰:‘光岳樓’,取其近魯有光于岱岳也。
“因享有‘雖黃鶴、岳陽亦當望拜’之譽。眾多帝王將相,文人墨客路過聊城都要登樓抒懷。清朝康熙皇帝曾四次登樓并題匾《神光鐘》,意為東岳之神光與光岳樓之神光交相輝映。而乾隆皇帝更是六次登樓,并為光岳樓題寫匾額?!敝v解員介紹。
作為宋元建筑向明清建筑過渡的代表作,光岳樓在中國古代建筑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記者看到,光岳樓為四重檐十字脊過街式樓閣,通高33米,由墩臺和4層主樓組成。雖幾經重修,其建筑構件,大部分仍是初建時的原物,基本保持了原來的面貌,是明初建筑的重要遺物,許多地方保留了宋元風格。
據了解,1956年,該樓被列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作為我國現存明代樓閣中最大的一座,光岳樓600余年來歷經戰(zhàn)火,未曾損壞。時至今日,光岳樓和聊城的故事還在繼續(xù),古與今的碰撞,譜寫著文化古城深厚歷史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