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逢人不說人間事,便是人間無事人”,深知自己沒有古人的定力,也沒有修煉的有那般深的道行,可是有些時候的確不想說話。
場面上的客套話,適當?shù)囊f說。因為那是接物待人的起碼禮貌,但是要是言不由衷的說,無休無止的說就是虛偽了,可有的人卻偏偏愛聽,于是就有更愛說的人。這種時候就只有保持微笑,認真的聽著別人去說,直聽的右耳朵進左耳朵出。
(資料圖)
贊美別人是一種美德,是高情商的行為。可是一味言過其實的贊美,不分時間場合的贊美,就有些溜須拍馬的嫌疑。當然,也有人喜歡被別人拍,越拍越來勁,越拍越有成就感。倘若在這種場合也只有看人家拍,聽人家拍的份。
下棋需要對手相當,否則便沒有博弈的樂趣可言;說話也一樣需要對手相當,如若彼此不在一個頻道上,那談話自然牛頭不對馬尾,索然無味。這樣的時候不說話也罷。
雖然剛過一巴掌的年齡,但已經(jīng)是淡看滾滾紅塵的心態(tài)。有自知之明,畢竟不是憤青。天下不平之事那么多,佛法天道,自有結(jié)果。所以對于當下社會萬象更不想去妄加評論,免得義憤填膺之情緒影響自己小老百姓的快樂。
有些時候的確不想說話,不知道沉默是不是金,只是不想違了自己的心。其實一茶一書亦足以慰平生。
寧缺毋濫在超市見到一熟人在挑選碗和盤子,一打招呼便閑聊起來。她說她家以前用的都是搪瓷盤子,搪瓷碗,時間一長那盤子邊,碗邊的瓷
這里碰掉一塊,那里碰掉一塊,有時不小心掉在地上了,那碗或者盤子就摔掉一大塊瓷,撿起來想扔掉吧又覺得還能用,繼續(xù)用吧再好的飯菜盛在疤疤點點的碗和盤子里就沒有了看相,實在影響食欲,索性把那些搪瓷的盤碗全換成陶瓷的,要么就完好無缺,光鮮亮麗的用著,萬一碰著或者不小心摔碎了就徹底碎掉,直接扔掉就行了,免得猶豫不決的還得用那影響心情的帶疤的碗盤……我欣賞她的這種覺悟和做法雖然我們家里的碗盤早已都是陶瓷的了。
然而,困擾人的是生活中的許多事情并不是家里的碗盤,不能夠也做不到寧缺毋濫。所謂“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就需要大胸懷,需要包容。這是一項艱難而必須的修行。
喜歡與愛日子過得混沌,一路只顧背負著生活往前奔,對于一些問題少有深刻的思考,以為喜歡就是愛。后來有了一些閑暇便愛養(yǎng)花草,時間長了便悟出喜歡與愛并不是一回事。喜歡只是一種感覺,沒有責任。比如喜歡一種花,便想著折來拿回家養(yǎng)在花瓶里,記起了給花瓶里添點水,那花也許會存活的時間長些;或忘了往花瓶里添水,那花便沒幾天就枯萎了,總之結(jié)果都是免不了始亂終棄的命運??蓯劬筒灰粯恿?,如果愛一種花就會費力把它挖起來拿回家或花錢把它買回家來,用好質(zhì)量好看的花盆,去山上挖適合它生長的泥土,然后把它養(yǎng)在陽臺上。那以后的日子總記得給它按時施肥澆水,看它葉綠花紅的樣子只會在心里高興,絕不會忍心去折一朵的。
原來沒有責任感的喜歡是沒有持久性的。而愛,是因喜歡而衍生的一種責任,即使隨著時間淡漠了初相識喜歡的感覺,那責任卻如磐石般恒久。
李先文,佛坪人。
熱愛文學,喜歡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