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紅塵孤島梵凈山
潮新聞客戶端 斯培華
親友三人,臨時相約,去貴州游玩幾天,世界自然遺產(chǎn)地的梵凈山,首先列入了我們的行程之中。
(資料圖)
梵凈山,系武陵山脈主峰,海拔2571米。這座黔東的靈山,生態(tài)王國,風(fēng)光旖旎,生物繁茂。
梵凈山的聞名,源起于佛教,它是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之一,也是中國著名的彌勒菩薩的道場。其山名,從梵天凈土點化而來,具有濃厚的佛教色彩。
游梵凈山,分東、西兩線上山。西線是攀登8000級臺階的步行道,可一路尋找世界獨生子,黔金絲猴的身影;東線乘纜車,一覽叢林變遷。
做了簡單的旅游攻略,我們從杭州出發(fā)了,乘高鐵至貴州銅仁,再驅(qū)車,經(jīng)過一天的奔波勞頓,傍晚時分到了梵凈山山腳下,下榻在青山環(huán)抱,澗溪潺潺的太平河畔。
次日一早,進入了梵凈山東山門。淅淅瀝瀝下了一晚的雨停了,暗喜,或許今天登梵凈山會有一個好天氣。
區(qū)內(nèi)大巴車,沿著溪流,盤旋而上,車窗外,層巒疊嶂,古木參天,山澗飛瀑無數(shù)。車不知躍上蔥蘢多少旋,到了海拔一千米的索道站,轉(zhuǎn)乘索道。
凌空懸壁的纜車,緩緩向上,雨又開始拍打纜車的吊箱,密密麻麻的雨滴遮擋了視線,但還能感受到山間霧氣的飄渺,腳下若隱若現(xiàn)的風(fēng)景漸行漸遠(yuǎn),海拔又整整地上升了一千米。
下了纜車,穿上雨衣,開啟登山模式。在這海拔2100米的云線之上,建有一條全長750米,一千多級臺階的木棧道,直通蘑菇石景點。
木棧道從原始叢林的空隙中穿過,一路林木蔥郁,禽鳥低語,步行其中,零距離地飽覽梵凈山自然生態(tài)之美。經(jīng)過一番跋涉,滿臉不知是雨水,還是汗水,氣喘吁吁中,蘑菇石躍入了眼簾。
站在山頂蘑菇石旁的觀景臺,環(huán)顧四周,煙雨朦朧,雖無云海的涌動,卻有一種含蓄、婉約之美,如畫家潑墨一般,把景做成了一幅幅的丹青,妙趣天成。
蘑菇石,顧名思義,形似蘑菇。歲月的風(fēng)化和剝蝕,使巖體上大下小,看似一觸就傾。但不管風(fēng)吹雷打,日曬雨淋,蘑菇石依舊巋然不動,巍峨屹立于懸崖邊,守望著梵凈山這片凈土,默默地向南來北往的客,吐露著10億年的心謠。
與蘑菇石近在咫尺,面面相望的是一方巨印——翻天印。其形狀像蘑菇石,給予了“小蘑菇”的稱號。這枚翻天印,也極像戴著大蓋帽,站崗放哨的士兵。
在蘑菇石右前方,穿過氤氳的迷霧,極目遠(yuǎn)望,隱約的是梵凈山第二高峰,也是現(xiàn)在游客能到達的最高峰老金頂。沿途有九皇洞、萬卷經(jīng)書、萬名洞等景點。
海拔2494米的老金頂,“身懷絕技”,在月朗之夜,巖石會產(chǎn)生“月鏡”現(xiàn)象,人站在面前就能照出自己清晰的影像,故又名“月鏡山”。山頂燃燈殿中,供奉著過去佛——燃燈古佛。老金頂,承載的是梵凈山的過去。
蘑菇石周圍一帶,層層堆疊的板巖,如一摞摞的經(jīng)書,惟妙惟肖,各具神韻。?也就有了萬卷經(jīng)書的神奇?zhèn)髡f:唐僧師徒西天取經(jīng)歸來,專程到梵凈山,拜謁彌勒大佛,由于山高路險,馬腳被伴,馬背上摔了幾疊經(jīng)書,落地生根,成就了梵凈山的一絕——萬卷經(jīng)書。
磨菇石左前方,在狹窄的山脊上,垂直高差達百米的奇峰拔地而起。在大自然億萬年的雕刻下,形成了獨特、多變的造型,有像佛手二指禪的,更像人類生命的圖騰,這就是晨景暮色中,紅云瑞氣縈繚升騰的梵凈山紅云金頂,它與老金頂南北對望,亦稱其為新金頂。
海拔2336米的紅云金頂,是梵凈山的精華,常年云霧繚繞,雨中的紅云金頂更不例外,霧鎖金頂,百步之外,不見其影。
當(dāng)我們從蘑菇石下來,行走在通往紅云金頂腳下的木棧道上,瞬間雨停霧開,金頂撩起神秘的面紗,露出真容,似地母豎起的大拇指,不到一分鐘又隱身而去,只曇花一現(xiàn)。
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開山工又巧奪天工,鑿出一條險峻狹窄的登山道。登紅云金頂,右側(cè)上,左側(cè)下。上山道比下山道更險驚。做攻略時,見網(wǎng)上說:攀爬紅云金頂,稍有不慎,兇險萬分。聽起來,有點慌兮兮的。
紅云金頂腳下是普渡廣場,左邊是佛門圣地——承恩寺,俗名“上茶殿”。始建于明初,是梵凈山廟宇的主體部分。
一批批的旅游團隊,一駁駁的散客,聚集在普渡廣場。雨聲夾帶著游客的嘈雜聲,大家望頂興嘆,不敢前往。但我們中的一位旅伴,沒有半絲猶豫,帶著虔誠之心,登上紅云金頂,朝拜了現(xiàn)代佛,和未來佛。
下來后,又獨自一人踏上了老金頂崎嶇陡峭的山道,拜謁過去佛。在他的感召鼓動下,我和另一位旅伴,鼓足勇氣,在雨中攀上了煙波浩渺的紅云金頂?shù)摹疤焯荨薄?/p>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登紅云頂,或許比上蜀道還難得多。最險峻的是山體的中間段,幾乎是呈九十度的危巖絕壁,僅一人通過,許多地方踩著巖壁上鑿出容不下放一只腳的石蹬,借助鐵鏈,腳手并用,用盡洪荒之力奮力攀登。?此時如想退縮原路下撒,是不可能的,也是很危險的,只有排除膽怯的雜念,卯足勁兒,向上再向上。
在略為寬敞平緩的轉(zhuǎn)彎處稍作休息,繼續(xù)攀登。歲月流轉(zhuǎn),風(fēng)化侵蝕之下,堅硬的巖體崩裂,形成了一道峽逢,使金頂上半部分一分為二,呈V字形,稱金刀峽。
于是,又延伸出了另一個神話:原來頂上是一塊完整的大石,釋伽牟尼和彌勒佛都想在這片日出時分常泛紅云的寶地修行,爭執(zhí)不下,最后玉皇大帝用金刀將巖石一劈兩半,各執(zhí)一方。
從金刀峽的縫隙間直至金頂,梵音環(huán)繞,一架天橋飛亙在上,兩邊各建一殿,左邊敬的是現(xiàn)世佛釋伽,右邊供的未來佛彌勒,兩殿始建于明萬歷年間,殿外的平臺上堆疊著“萬卷經(jīng)書”。
這梵凈山人文景點,和自然景觀的聚景盆,是絕世僅有的。置身其中,仿佛進入了另一個世界。
只有十來位游客的金頂上,有一種踮腳能觸天的感覺。如天晴能見度好,遠(yuǎn)眺,是逶迤起伏的群山,茫茫無際的林莽;近望,老金頂、承恩寺……還有走進人民大會堂的蘑菇石,也都在俯仰之間。?
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fēng),與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fēng),翻山越嶺在梵凈山交匯。隨季風(fēng)而來的暖濕氣流,受山體阻礙向上爬升,遇冷凝結(jié),山間云霧彌漫是常態(tài),要遇上澄明透亮的天氣是可遇不可求的。
金頂四周,雖是霧茫茫的一片,但能登上這“天空之城”,走進佛殿,虔誠地朝拜,已經(jīng)滿足了。
下山都是石級道,相對好走一些,但當(dāng)一陣風(fēng),夾帶著雨在身邊呼嘯而過,不免心緊繃了一下。頑強地生長在巖縫中,迎風(fēng)搖曳的琪花瑤草,鮮美無比,為了安全起見,也不敢多去欣賞一眼。
梵凈山的山體呈中間兀起,兩頭收窄的桃核狀,猶如在海洋中的一座孤島。如把視線拉遠(yuǎn),梵凈山最高峰鳳凰山,與新金頂、老金頂依次連接的山脈,勾勒出一幅“萬米睡佛”的壯麗畫卷。
山形奇特的梵凈山,組成了雄渾秀美的自然風(fēng)貌、和獨特人文景觀。但對梵凈山,或許我們不能單用平??疵酱蟠ǖ难酃馊バ蕾p。這座在貴州大地上,近幾年聲名鵲起的熱門景點,其真正出眾應(yīng)該不是外形,不是佛教名山,而是它所孕育的生命。
山高谷深、原始洪荒,是梵凈山的景觀特征。梵凈山又處亞熱帶,雨水充沛,溪流縱橫,土層肥沃,這方“梵天凈土”,覆蓋著地球上同緯度保存最完好、最典型的原始森林,為動植物生存棲息提供了優(yōu)良環(huán)境,形成了梵凈山生物的多樣性,被譽為了“動植物的基因庫”。
同時,人類的進逼,山地生物廊道的斷裂,棲息地的破壞,動植物不斷退卻,“孤島”梵凈山,成了諾亞方舟。云豹、蘇門羚、黑熊、紅腹角雉、冷杉、紅豆杉、珙桐……古老而又珍稀,且有些在世界其他地方消失的物種,在梵凈山生存、繁衍、演化。最著名的便是又細(xì)又長,狀如牛尾,非常醒目的黔金絲猴,這里成了它們最后的家園。
梵凈山,以它孤獨的存在,守護著一方生態(tài),而屹立于世。
“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