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视频精品视频,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青梅 ,国产麻豆精品一区,国产真实乱对白精彩久久,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

您當前的位置:聚焦>正文

8月23日處暑:新涼值萬金

2023-08-23 09:50:39 來源: 科技日報

北京時間8月23日17時01分迎來處暑節(jié)氣,標志逐漸進入氣象意義上的秋天。處暑的“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表示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隨著8月20日“出伏”,長達40天的“三伏天”終于結束,但暑熱天氣的余威仍在,農諺中就有“處暑天還暑,好似秋老虎”這樣的說法。但一早一晚會有令人舒爽的涼風徐徐吹來,昭示著秋意即將來臨,也就有了“處暑天不暑,炎熱在中午”這一說法。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新秋來臨,秋高氣爽,天高云淡,節(jié)令時序的變化帶來的晴雨交替、氣候變遷、滄海桑田以口耳相傳的方式被記錄下來,這就是人人都能說出來幾句的農諺。

我國農諺誕生時間早、流布地域廣、 “版本”數(shù)量多,簡短流暢又精煉深刻,許多農諺看似簡單淺顯,其實包含了科學原理。比如“處暑谷漸黃,大風要提防”,處暑節(jié)氣后,農作物陸續(xù)進入成熟期,大風會導致樹上的果子大量脫落、農作物倒伏;還有這句“處暑雷聲唱,陰雨天氣多”,一般進入秋天后雷暴天氣出現(xiàn)的頻率會降低,如果處暑時節(jié)還能聽到雷聲,說明強對流天氣依然強烈,那么接下來就會出現(xiàn)秋雨連綿的天氣。這些民諺讓我們看到了古時“大數(shù)據(jù)”的力量,這是代代相傳的經(jīng)驗的積累。

除了這些口耳相傳的民間智慧,我國古代還有很多云圖雨書流傳至今,這些典籍通過文字和圖畫記錄著晴雨交替,也包含古代科學家對氣象變化的論述。馬王堆三號漢墓里出土的帛書《天文氣象雜占》就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學著作,全件長150厘米,高48厘米,內有圖約250幅,包括云、氣、暈、虹、蜃景和星等,其中以云、氣最多,暈象尤為豐富,與后世流傳的中國古云圖和暈象圖有明顯淵源關系,所列彗星等圖也很珍貴。

這些風雨的預知,是農時的保障,是樸素的科學,也是千百年厚重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原圖來源:視覺中國

設計:楊凱

文案:李夢一

校對:孫瑩

審核:侯萌

資料來源:

黃衛(wèi) 著 黃纓童 繪《一只早飛千年的鳥》

王樹金:《帛書<天文氣象雜占>“列國云占”探考》,載《出土文獻研究》第九輯

相關閱讀
圖說新聞
Copyright @ 2008-2015 www.tzykw.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投資月刊 版權所有 聯(lián)系郵箱:527 82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