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宗教詞匯?三、滿族風(fēng)俗(一)服飾,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guān)于回族宗教詞匯?以下內(nèi)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資料圖片)
三、滿族風(fēng)俗
(一)服飾
坎肩 原名“半臂”,又叫“蔽甲方”、“背心”、“搭護(hù)”和“馬褂”。婦女穿的“坎肩”,滾邊、繡花、鑲上花絳,繡有花紋。男人穿的“鷹膀” 坎肩,俗稱“一字馬甲”,前襟上裝飾排扣,兩邊腋下也置紐扣,既美觀又穿脫方便。滿語管這種形式的“坎肩”叫“巴圖魯”坎肩,巴圖魯在滿語中是“勇士”、“英雄”的意思,此種衣飾在八旗子弟中頗受青睞。后來,在其兩邊加上袖子,便尊為“鷹膀”褂子。
馬褂 與“坎肩”相近的衣飾。清代滿族還喜歡在袍子外面套上一件“馬褂”。清初,穿馬褂的僅限于八旗士兵。至康熙、雍正時(shí),普遍流行?;实圪p給誰一件“黃馬褂”,視為極高的榮譽(yù)?!翱布纭痹臼谴┰谝聝?nèi)的,后因?yàn)闈M族有在旗袍外著馬褂的習(xí)慣,于是“坎肩”也就穿在旗袍之外。
旗袍滿語稱“衣介”,昔日泛指八旗男女所穿的長袍。最早的旗袍都寬大豐肥,直筒到底,是為適應(yīng)滿族騎射生活和關(guān)外氣候寒冷的特點(diǎn)而制作的。清朝建立后,旗袍樣式逐漸突破民族的局限,成為社會(huì)上最主要的服裝。辛亥革命后,在知識分子和富裕之家,旗袍的款式漸趨簡單適體,旗袍由長變短,由肥變瘦。一般式樣為直領(lǐng)、窄袖、右開大襟、上紐絆,緊腰身,衣長至膝,兩側(cè)開叉。用料由綢緞而變?yōu)椴剂稀?0世紀(jì)40年代后,男旗袍逐漸廢棄,女旗袍出現(xiàn)緊身、短制、窄腰、曲線的新式樣,成為中華民族女性的代表服裝。
帽子滿語稱為“瑪哈”。男子不分長幼,一年四季都戴帽子,分為禮帽和便帽兩大類。禮帽是指出門、會(huì)客,為表示某種禮節(jié)而戴,故稱大帽。便帽也叫小帽,俗稱“瓜皮帽”,亦叫“帽頭兒”,是最為常用的,老幼都可以戴的帽子。這種帽子是以六瓣縫合而成的半圓形小帽,似半個(gè)西瓜狀,故稱“瓜皮帽”。滿族婦女平時(shí)戴平頂帽。
寸子滿族婦女特有的木質(zhì)高底鞋。舊時(shí)滿族婦女不裹腳,俗稱天足,喜穿一種鞋底在腳部正中的木制高底鞋。其高度隨身高而定,一般在二三寸左右,長度約占整個(gè)鞋底的二分之一,外部包一白布,然后嵌于鞋底正中。一般婦女在十三四歲后方始穿用。俗稱其底兩頭寬中間細(xì)者為馬蹄底,上寬下窄而成梯形者為花盆底,民間泛稱寸子,又稱旗鞋,亦有稱為龍魚底或四閃底的。
滿族有束腰帶的習(xí)慣,這與常年的馬背生活有直接的關(guān)系。一般來說,夏季扎縷空絲板帶。清朝時(shí)期腰帶的顏色有嚴(yán)格的規(guī)定,宗室為杏黃,愛新覺羅王室外枝王輩束紅色,其他皆為藍(lán)色。足衣,即靴鞋之類。清時(shí),滿族男子一般著尖頭靴,以利于馬上騎射,官員則著方頭靴。靴子有絨靴、革靴之分。
(二)飲食
滿族人民繼承先祖的吃法,春天喜吃“豆面餑餑”,夏季喜吃“酥葉餑餑”,秋冬二季喜吃“粘糕餑餑”。隨著各民族飲食文化交流,四季主食品種繁多,春暖時(shí)節(jié),喜吃豆芽就煎餅。入夏后,喜吃葫蘆燴羊肉、羊肉爙茄子、“糊沓子”,即嫩葫蘆擦絲和白面糊攪拌攤成軟餅。炎暑時(shí),喜吃蒜醬拌涼面、粉面碗托兒等。秋季,喜吃羊肉稍子的擱鍋面,稱之“抓秋膘”,有時(shí)也吃炸醬面、蒜拌涼面、稍美。冬季,喜吃酸菜豬肉燉粉條、白面豆包、餛飩。
面食滿族以面食為主,主要原料是麥子、玉米、高粱、小米、糜子米。滿族稱面制品為“餑餑”,其品名繁多有薩其瑪、芙蓉糕、綠豆糕、五花糕、卷切糕、涼糕、鳳糕、豆面卷子(“驢打滾”)、馬蹄酥、肉末燒餅、小酥合、豌豆黃、牛舌餅、茄葉餅、菠蘿葉餅、打糕、淋漿糕、豆渣糕等,有“滿點(diǎn)(糕點(diǎn))漢菜”之稱。滿族群眾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立秋的肉包,打春的拉面,冬至的餛飩,夏至的涼面”,說明滿族喜吃面食。風(fēng)味小吃有“肉夾焙子”、“羊油麻花”、“甜窩窩”、“蓮花豆兒”、“醬炸兔肉”等。
薩其瑪滿語譯音,是油炸奶油糕,即用奶油、雞蛋和白面炸成條狀再以蜂蜜調(diào)和為塊,薩其瑪是滿族糕點(diǎn)的代表。
火鍋?zhàn)?/strong>是滿族家庭必備的民族佳肴。一般有“菜鍋?zhàn)印薄ⅰ颁体佔(zhàn)印保ā颁萄蛉狻保?。?jù)考證“涮羊肉”是努爾哈赤的專利。努爾哈赤的八旗兵馳騁千里,途中做飯,鍋中水剛開,敵軍便來襲擊,于是士兵便將肉片在水中一涮,撈出便食,不料竟發(fā)現(xiàn)別有滋味,后來“涮羊肉”的吃法便風(fēng)靡長城內(nèi)外。
滿族有忌吃狗肉的習(xí)俗,相傳有一次,努爾哈赤被明朝兵追殺時(shí),昏睡在荒草甸里,被大火包圍,黃狗拼死相救,努爾哈赤得救,黃狗卻累死。滿族因崇敬自己的民族英雄,因而也就忌殺狗,忌吃狗肉。實(shí)際上狗是滿族狩獵中的忠實(shí)助手,滿族愛狗心理是在長期狩獵生活中形成的。
(三)居住
早期,經(jīng)濟(jì)文化比較落后,其居住條件非常簡陋。在某些偏遠(yuǎn)山區(qū),人們住在原始的“地窨子”、“馬架子”里?!暗伛孔印倍炀幼。话憬ㄔ谙蜿柹狡?。室內(nèi)有鍋灶、火炕,保溫、取暖效果好?!榜R架子”夏季居住的場所,一般建在林內(nèi),借用一些樹樁,在樹樁上用木鋪地,上面搭上人字型架子,再覆蓋樹皮、山草防雨。隨著經(jīng)濟(jì)文化的發(fā)展和與各民族交往、學(xué)習(xí),滿族逐漸形成自己的居住習(xí)俗。“口袋房,萬字炕,煙囪出在地面上”說出滿族的建筑特點(diǎn)??诖渴侵溉g房多在最東面一間南側(cè)開門或五間的在東起第二間開門,整座房屋形似口袋,因此稱做“口袋房”。開門的一間稱“外屋”、“堂屋”;西面屋又稱“上屋”,上屋里南、西、北三面筑有“n”字型大土坯炕,叫做“萬字炕”,其中西炕為供奉祖先的地方,是不許坐人的?;鹂皇亲》恐饕娜∨O(shè)備(宮廷內(nèi)還有火地、火墻),東屋是晚輩居住。北方漢族蓋房屋,一般將煙囪設(shè)在房脊上,而滿族卻將煙囪坐落在房西或房后地上,以一段橫煙道與煙囪相連,這也叫“跨海式煙囪”。
(四)婚嫁
滿族婚姻舊時(shí)有四大忌諱:一是不與漢族通婚,二是同姓不通婚,三是不同輩數(shù)不通婚,四是不準(zhǔn)童婚。至乾隆年間,允許滿蒙、滿漢通婚,滿族的婚俗受漢族影響,逐步形成一套婚俗程序:相親—下定—娶親—回門。
相親首先在媒人操辦下把男女青年的生辰八字抄來查看,看看是否犯克、妨祖。所謂“八字”是指出生年、月、日、時(shí),按天干地支相排列,推算此人的貧富壽夭。其中講究男女之間的屬相犯克,“白馬怕青牛,鼠羊一旦休,蛇虎如刀銼,龍兔淚交流,金雞怕玉狗,豬猴不到頭”,其實(shí)這都是封建迷信毫無科學(xué)道理。如果生辰八字沒有妨克,緊接著在媒人的安排下,男女雙方的阿瑪、額娘(滿語意為父親、母親)要互相窺視姑爺或兒媳,謂之“相親”。
下定經(jīng)過相親雙方老人覺得中意,男方家派人給女方家送“四色禮”,紅蓋頭中包著扁簪1只、耳環(huán)1對、手鐲1副、銀錢1包,正式定親,謂之“下定。
娶親選定黃道吉日,再由穆坤達(dá)〔族長〕或家長選定日子。娶親在夜間舉行,講究“午夜啟程,五更娶回”。正午,舉行婚禮。傍晚,新郎與新娘同飲一杯“交杯酒”,分吃一碗半生不熟的“餑餑”(餃子)。
回門娶親的當(dāng)天下午,娘家兄弟要來到男方家向親家阿瑪、額娘道喜。新婚第二天,夫妻雙雙“回門”即回娘家,姑爺在岳父家被待為上客,盛情招待,親友不能隨便耍笑?;亻T當(dāng)天必須返回男方家不能在娘家留宿。娶親第三天,要“以老帶新”,新娘由婆家長嫂帶領(lǐng)去拜見公婆,然后依次拜見長輩及本家親戚。新婚第七天,在長嫂的帶領(lǐng)下去祖墳上香、敬供,稱“祭祖墳”。
(五)喪葬
滿族的喪葬禮儀大致包括以下幾方面:
小殮人病危將要咽氣時(shí),家人要為其理發(fā)、剪指甲、洗腳、穿衣并將供奉的祖宗板請下,用紅布或紅紙包好。咽氣后,將死者從炕上抬到以木板架成的靈床上。靈床一般放于西屋地中央,頭朝西,以白布蓋頭,紅繩纏腳,銅鏡壓胸,腳下放一盞油燈,稱之為“長明燈”。再以黃綢子覆蓋身部。這一過程,叫“小殮”。
大殮停尸第三日的夜晚,殮尸于棺,稱之為“大殮”。
掛紅幡是滿族特有習(xí)俗,一般大殮之后,在院門前樹起兩丈余長的高竿,其上懸掛一丈余長紅布做成的紅幡。滿族以紅色為送終之色。掛紅幡也是一種報(bào)喪的形式。當(dāng)出殯時(shí),紅幡為前導(dǎo)。下葬后,紅幡被親屬分搶而去,為小孩做兜肚等,認(rèn)為可免疾病。
出殯即把靈柩送到安葬地點(diǎn),又稱“出靈”。靈初起,先由孝子把焚化紙帛的瓦盆在棺前摔碎,謂之“摔喪”。然后以紅幡為先導(dǎo),儀仗隨后。隨行隨散紙錢于路,稱為“陌路錢”。至葬處將靈柩置于墓穴,封土為墳。
服喪安葬后死者至親還要帶孝,百日內(nèi)不剃發(fā),不換衣。3年內(nèi)不貼年畫,不貼紅對聯(lián),停止嫁娶。
(六)禮儀
請大安又稱“打千兒”。其動(dòng)作是,先撣箭袖,袖頭伏下,左膝前屈、右腿后彎,頭與上身稍微向前俯傾,左手貼身,右手下垂,介于作揖與下跪之間的動(dòng)作。此禮是滿族男子對上級或尊者的一種禮節(jié)。
請小安問安時(shí)垂手站立。平時(shí),平輩相見,也常用此禮。
婦女請安禮是雙腿平行站立,兩手扶膝弓腰,膝略屈如半蹲狀,俗稱“半蹲兒”,與男子“打千兒”同禮。往昔,滿族人家幼輩對長輩每天早晚要請安,而且是三天請小安,五天請大安。
抱腰禮是滿族大禮。至親相見或貴賓來臨,都可施此禮。行禮時(shí),行禮者右腿搶上一步,兩手張開,左膝著地,雙手抱住受禮人腰部,頭輕輕頂于受禮人胸上,受禮人略彎腰,雙手輕撫施禮者的頭。
擦肩禮平輩相見,常互相“打千兒”后,互碰雙肩,表示親近。
叩拜禮也是一種大禮。一般在莊重的場合施此禮。施禮的動(dòng)作包括撣袖、跪下、叩頭。一般情況只叩1個(gè)頭。祭祖跳神燒香時(shí)叩3個(gè)頭,見皇上則要三拜九叩。
撫鬢禮滿族婦女在拜見公婆、賓客或長者時(shí),常施的一種禮。分半蹲和全蹲式,前者屈膝,后者跪倒。行禮時(shí),以右手指從眉上額頭至鬢角,連撫3下,隨后點(diǎn)頭目視。清朝中期后,用雙手放在左側(cè)腰際,身前屈,腿稍彎施禮代替撫鬢禮。
隨著社會(huì)的發(fā)展,滿族社交禮儀大為從簡,晚輩對長輩多以鞠躬致禮,平輩以握手為常禮,在至親中,婦女還行“半蹲禮”。
(七)祭祀
祭佛 早先滿族信奉薩滿教(即拜物教),后來,又篤信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和喇嘛教等宗教。薩滿教是滿族古老的宗教。它的教義是以天堂為上界,諸神居?。灰缘亟鐬橹薪?,人類居?。灰缘鬲z為下界,惡魔居住。薩滿教以男巫神“薩滿”和女巫神“烏達(dá)有”為天使,代替神仙作法,替人類驅(qū)魔消災(zāi)。滿族很重視季節(jié)性的祭祀,借以寄托精神上的崇拜之情。后來,又加上滿化的神靈護(hù)國神關(guān)羽和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滿族祭佛活動(dòng)的當(dāng)天中午,先把關(guān)帝、觀音佛像請下來,讓小男孩騎馬抱著佛像在院中走一圈,謂之“備馬下地”。然后,祭祀,頂禮膜拜。后于乾隆年間,清政府頒發(fā)《滿洲祭神祭天典例》,強(qiáng)迫禁止?jié)M族祭祀的祖先神、英雄神和動(dòng)物神,統(tǒng)一祭祀共同的神靈——“佛托媽媽”(滿語佛勒格楚克)。
祭祖 祭祖的頭天晚上,在祖宗板下拉一口肥豬“領(lǐng)牲”。用酒灌豬耳,只要耳一抖動(dòng),就認(rèn)為祖宗已“領(lǐng)牲”。接著宰殺豬,煮熟后供在祖宗板下,將門窗關(guān)閉,燈火熄滅,稱之為“背燈祭”,供祖宗盡情享用,以表追思孝敬的赤誠之心。滿族祭祖,是為“酬生我育我,庇護(hù)保佑之恩,以存孝思追遠(yuǎn)之誠,賴以弗志之義也”。第二天,祭天地,全家人跪立在索羅桿下(俗稱鎖龍桿、神桿,傳說是老罕王努爾哈赤當(dāng)年挖人參時(shí)所用的工具),家長帶領(lǐng)全家陳設(shè)豬肉及供品敬貢。家長手托香碟高唱滿語祭祀歌,全家人隨聲附和,祈禱天神保佑闔家平安,多福多壽,吉祥如意。祭禮儀式后,就在索羅桿下分食豬肉。同時(shí),客人不請自來進(jìn)門分享,不必客氣,主人歡迎食客吃的越多越好,客人食畢即行。這是滿族流傳的以請客共享、借人食福肉的方式來敬神的一種習(xí)俗。
祭佛托媽媽3年一祭或隔年一祭,而且一般在冬日或臘月。參加人必須是本族直系男女老幼,出閣之女雖不能參加正式儀式,但可回來跪拜瞻謁祖宗,也可隨眾領(lǐng)餐祭肉,以盡孝心。祭母儀式是繼祭天地之后的第三天清早,把“佛托媽媽”的神袋請下來,掛在院中的索羅桿上,桿下擺供,全家人席地就餐。這一天忌諱外人來。后來,佛托媽媽成為滿族的保護(hù)神,每逢清明節(jié)上墳時(shí)插佛花祭奠她,以求保佑全家四季平安。
所有祭祀后,切祭肉一塊,連同豬尾、豬膽、餑餑及小米等,攀桿裝于錫斗,供“神鳥”——烏鴉、喜鵲餐食。
(來源:《呼和浩特市·回民區(qū)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