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视频精品视频,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青梅 ,国产麻豆精品一区,国产真实乱对白精彩久久,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

金融>正文

全國生態(tài)日,看“喀斯特盧”的七十年地質足跡

2023-08-18 11:57:48 來源:新民晚報

首屆全國生態(tài)日來臨了,今年活動主題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著實令人振奮,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故事講述有了自己的節(jié)日;讓正在準備秋季開學第一課的筆者有了嶄新的動力。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考察湖州市安吉縣,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論斷。這一論斷是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因此全國人大將8月15日設為全國生態(tài)日,非常符合確定紀念日、活動日時間的基本原則,更能夠充分體現首創(chuàng)性、標志性、獨特性,也有助于國際社會的理解。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國家發(fā)改委為首屆全國生態(tài)日發(fā)布的海報

筆者課堂的聽眾,都是來自世界各國的青年留學生;他們在了解中國社會、理解發(fā)展軌跡的過程中,除了理論思維的指引,還需要提供人格化的實踐知音。因此,在首屆全國生態(tài)日來臨之際,我很自然想到世界級的中國地質學家、同濟大學教授盧耀如院士。同濟大學出版社給了最有力支持,就在本屆上海書展前夕,我得到了同濟大學出版社黨委書記段存廣教授提供的盧耀如院士最新著作——《國家發(fā)展建設與地質環(huán)境》。

為迎接本屆上海書展,同濟大學出版社推出盧耀如院士的最新學術著作

同濟大學著名學者、中國工程院盧耀如院士,我國喀斯特學家及水文工程與環(huán)境地質學家,因其在喀斯特研究上的卓越成就,被譽為“喀斯特盧”。這本《國家發(fā)展建設與地質環(huán)境》:收錄了盧耀如院士多年參加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huán)境地質工作的相關研究成果,全面呈現了他七十年來潛心研究喀斯特地區(qū)的水文、工程與環(huán)境地質領域做出的貢獻,包括參加實踐及指導一系列水利水電工程的勘測研究;指導有關交通、城鎮(zhèn)、礦山等建設的工程地質與環(huán)境地質勘測研究;提出有關地質-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新認識并積極開展研究,為喀斯特地區(qū)開發(fā)做出了貢獻;積極進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為重大災害防治提出了重要科學認識。

德高望重的盧耀如院士已經92歲高齡了,1931年5月出生,福建福州人。1950年進入清華大學地質系本科學習,1952年院校調整調入新組建的北京地質學院(現為中國地質大學)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系;1953年提前畢業(yè)后直接投身新中國建設。

地質學泰斗、同濟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盧耀如近影

在卡斯特學研究領域: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盧耀如院士就主持了我國第一個喀斯特研究室,倡議并首先籌備喀斯特地質研究所(現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建立了一套有關喀斯特發(fā)育與工程效應的理論。其最先提出喀斯特地區(qū)石漠化問題的理念并進行相應的開拓研究探索。他曾任我國援外大型工程高級專家,并在歐美國家講學。

過去的七十年,盧耀如院士參與實踐并指導一系列水利水電工程的勘測研究,涉及長江、黃河、珠江、淮河等流域,包括三峽、烏江渡、新安江等百余座水利樞紐;指導有關交通、城鎮(zhèn)、礦山等建設的工程地質與環(huán)境地質勘測研究,他還是貴州師范大學名譽校長。

喀斯特地貌看貴州,圖為著名的馬嶺河峽谷風景區(qū)

通過同濟大學出版社最新圖書的介紹,盧耀如院士自敘其青年時代的奮斗:“我自愿放棄了相對優(yōu)厚的生活,去現場工作,去艱苦的地方,去野外實地工作。于是,1954年,我的第一項任務是為建新安江水電站出力。新安江水電站是為中國最大的工業(yè)城市上海保障電力恢復發(fā)展的工程,非常重要。解放初期,上海的電廠遭敵機轟炸。我還記得解放前夕上海電力工人王孝和被綁、被押赴刑場的照片。我在福州的報紙上看到報道和照片,當時我心中震撼,眼下,去新安江水電站進行勘測工作,就是要回報先烈。當時,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是否會發(fā)生庫區(qū)滲漏,還要回答是建一級壩還是多級壩的問題。我們當時冒了很大風險,五六個人擠在小船上睡覺,或借宿在農民的祠堂里,和隊員一起睡在棺材邊上……最后我們回答了這兩個問題,第一就是新安江水庫不會發(fā)生滲漏,第二就是可以建一級壩。我們認真負責的地質工作是工程成功的基礎。我們的調查結論經得起考驗,調查成果圖件、報告都留給后來的同行學習。1954年春夏,新安江正好發(fā)了大洪水。有一次洪水特大,而臨時水文站設備不足,人員也不夠,于是我們地質人員都去幫忙。那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

盧耀如院士青年時代論證的新安江水庫大壩

七十年來,新中國工程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非凡成就。盧耀如院士有一條始終恪守的堅定理念——“工程建設必須要有先期勘探,這是基礎。地質勘探是先行的,不是可有可無的”。他反感的是:“有些地區(qū)的工程建設,在建設之前往往忽視地質條件和潛在的地質災害。一旦出了問題,就推脫說地質條件不好?!彼呐羞@樣的不良現象——雖然有些單位先墊了經費做“走過場式”的地質調查,但時間很短,根本做不到位。做出來的結果只是為了保證工程能順利被批準,導致調查結果中對地質災害、地質不良現象等的評價不是很客觀,甚至隱瞞了一些潛在問題。

2008年,盧耀如院士為汶川重建而深入災區(qū)勘探地質變數

盧耀如院士強調:“任何一項工程在施工前,必須做好地質環(huán)境勘察以及有關地質環(huán)境與地質災害的評價;要如實反映客觀自然條件并作出正確評價,而且要終身負責。同時,必須有一定的時間開展勘探研究,相對大型的工程則要有深入的研究工作成果作為防范可能存在的地質災害的依據?!睘闇p少工程的困難,減少施工事故,他提出六個“超前”法則——“超前進行地質研究,超前進行風險預案,超前準備相應器材、設備,超前探測有關完整地質信息,超前進行重大問題處理,超前準備避難處”。我覺得這六個“超前”法則,就是生命線!

關于生態(tài)文明,泰斗認為:“即便生活在現代化的大城市里,那也是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上的一切如自然災害、地質災害、風霜雨露帶來的氣象災害、生物災害等,其實都天天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世界上的任何現象都有它的規(guī)律性。地形、地勢、地層,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的基本條件。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些環(huán)境要素是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中,人類一定要對我們生活的地球有所了解,了解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和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這是一個永恒的主題。”

盧耀如院士在同濟大學校園的留影

盧耀如院士2003年全職調入同濟大學,直接參與同濟大學地質工程學科建設。他主持建立了包括同濟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11所高校的“教育部城市環(huán)境可持續(xù)發(fā)展聯(lián)合研究中心”,成功舉辦了五屆城市地質環(huán)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等學術大會;牽頭承擔了三峽工程地質災害、巖溶石漠化防治、華北平原地下水、深長隧道突水突泥等諸多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他促進了同濟大學與美國、加拿大、新西蘭等國家的學術交流;他帶領學科分別于2003年和2017年獲得地質工程二級學科和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實現了同濟大學地質工程學科的跨越式發(fā)展。對此,同濟大學雷星暉副校長表示:“盧耀如院士非常重視科學研究與工程實踐的緊密結合,尤其注重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工程當中的實踐和實際問題,為國家重大工程作出了重要貢獻?!北R耀如院士不僅在學術上給予同濟大學支持,更是個人捐資360萬元,在同濟大學教育發(fā)展基金會下設立“盧耀如生態(tài)環(huán)境與地質工程激勵基金”,用于支持、推動生態(tài)環(huán)境與地質工程相關學科向世界一流學科邁進,并積極支持這些學科的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及成果轉化。盧院士無懼風雨、奮戰(zhàn)地質一線的精神深深打動著晚輩。

今年暑期,同濟大學生態(tài)環(huán)境專業(yè)本科生在嘉興進行實踐活動

2022年6月,在漢中—秦嶺一帶野外調查大型喀斯特天坑群的盧院士,連續(xù)多日從早到晚在野外,考察路狹且陡,腳要用力摩擦帶尖石子的路。一天,他的右腳鞋底完全掉了。同行者用膠帶幫他扎綁,但仍然山路崎嶇、攀登艱難;去年已91歲高齡的盧院士依舊奔波于一線?!罢沁@樣的忘我境界,終于支撐著新書《國家發(fā)展建設與地質環(huán)境》的出版,如此的科研風范、堅持身體力行的情懷,也僅僅是盧院士風雨人生中的冰山一角!”

金海岸工作室

作 者 | 要 英(復旦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留學生導師)

圖 片 | 采訪對象提供

編 輯 | 小 五

相關新聞
回到首頁 回到頂部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方式 | 征稿啟事 | 廣告服務 | 百度地圖 |

本網站由外匯報道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信箱:954 291 882@qq.co

1999-2018 www.whbdw.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