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248:為了生存,沒有對錯,沒有是非,只有利弊
可略過原文,直接讀解析和啟發(fā)
第92卷 肅宗明皇帝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太寧三年(乙酉、公元三二五年)
本文重點:
在那個時代,人們?yōu)榱藗€人生存和個人利益,選擇在不同的主人之間頻繁跳槽,其現(xiàn)象和我們現(xiàn)在打工人頻繁跳槽也差不多。都是為了生存,沒有對錯,沒有是非,只有利弊。可以理解,具體怎么選擇,看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原文:都尉魯潛以許昌叛,降于后趙。
《魯潛墓志》出土于1998年4月,據(jù)史籍分析可以做出合理估計,魯潛出身寒族,五十五歲的年齡了,還不得不在一線統(tǒng)兵作戰(zhàn)。由于主帥與朝廷不合,加上主帥對前線的不重視,再加上歷史形勢的變化,魯潛舉城降趙,之后又過了二十年的無職無權(quán)的歲月,以高齡壽終正寢。魯潛一生的大事,就在于他的降趙引起了晉朝北面防線的全面后退。
原文:夏,四月,后趙將石瞻攻兗州刺史檀斌于鄒山,殺之。
檀斌就是后來劉裕手下大將檀道濟的先人。山東金鄉(xiāng)縣城東北二十五里處,即金鄉(xiāng)至濟寧的古官道旁,有一處省級重點文物單位——緡城堌堆。緡城堌堆是夏代有緡國遺址,民國前曾綿延數(shù)百米,故又名緡城阜。登堌北望,有一個小村莊——檀莊,村莊雖然小,卻因是古代名將檀道濟的故里而遠近聞名?! ∥鲿x末年,藩王爭權(quán),朝綱失墜,匈奴、鮮卑等少數(shù)民族乘機進入中原,先后攻破洛陽、長安,北方士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檀莊部分村民,在兗州刺史檀斌的帶領(lǐng)下,為了保命,追隨老鄉(xiāng)郗鑒,先是東遷至今鄒城境內(nèi)的嶧山抗敵自保,后又南渡長江,擇京口而居。
備注:
鄒山:山東鄒城東南二十里,鄒嶧山。
原文:后趙西夷中郎將王騰襲殺并州刺史崔琨、上黨內(nèi)史王昚據(jù)并州降趙。
王騰原是劉聰時期的右車騎將軍,劉聰去世之后,太子劉桀繼位,后來劉桀被靳準所殺。
靳準準備投降石勒,但是派去聯(lián)系的使者被石勒送給了劉曜,劉曜讓使者回去告訴靳準,讓靳準向自己投降,但是靳準在誅殺劉桀的時候,也殺了劉曜的父母親人,于是一直猶豫不決,此時王騰等人擔心越拖事態(tài)越不利于他們,于是聯(lián)合起來殺掉靳準,投降劉曜。
具體后來王騰怎么又成了后趙的西夷中郎將,史書沒有交代,所以我們也就不得而知。
在那個時代,人們?yōu)榱藗€人生存和個人利益,選擇在不同的主人之間頻繁跳槽,其現(xiàn)象和我們現(xiàn)在打工人頻繁跳槽也差不多。都是為了生存,沒有對錯,沒有是非,只有利弊。可以理解,具體怎么選擇,看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