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資訊丨散文丨丁哲:望鄉(xiāng)坡上望鄉(xiāng)愁
望鄉(xiāng)坡上望鄉(xiāng)愁
文/丁哲
站在望鄉(xiāng)坡上,是可以望見鄉(xiāng)愁的。
(資料圖片)
望鄉(xiāng)坡南承紫荊山,一脈孤行,獨立成嶺,綿延十里余。坡雖不高,卻是西出雪峰的重要關(guān)隘。腳下的四都河,像一條紐帶,串起沿途的丘岡、曠野、城鄉(xiāng),上達圣人山,下抵溆水。越過四都河,自北而南,呈現(xiàn)一片狹長的盆地,由三都河和四都河合力沖積而成。這里沃野千頃,物阜民豐,是溆浦的大地方。盆地中部興起雙井、觀音閣,橋江三鎮(zhèn),北、西、南,各扼一方。西南望,盧峰隱隱,溆水迢迢,云山斷處,是我們常說的詩和遠方。
溆浦地形獨特,逆勢而行,東高西低。各條水系匯入溆水后,往西注入沅江。人們出行有兩條路線,一是東行雪峰山茶馬古道,經(jīng)新化,過婁邵至長沙。二是西走溆水,下沅江,去常德。望鄉(xiāng)坡,好似雪峰山派駐溆水盆地的一所前哨,際會這片土地上的風(fēng)云變幻和悲歡離合。
四都河是溆水的一條重要支流,貫穿北部的半個縣境。我的故鄉(xiāng)丁家沖一腳踏三鎮(zhèn)。北鄰雙井鎮(zhèn),南界橋江鎮(zhèn),西屬觀音閣鎮(zhèn)。居三都河和四都河之間,與兩河相距不過三四里。當(dāng)然,與三都河,我更親近些,它是我的母親河。而四都河就狹義地域而言,屬他鄉(xiāng)之河,多了幾分陌生和神秘。然這條河,我亦是愛的。它有一種舒緩之美,從容之美, 一派大家閨秀的風(fēng)范,總能在不經(jīng)間,帶給你始料未及的驚喜與感動。比如那沖出巖壩歡樂的奔騰,比如那崖壁下深潭的碧幽,比如那河畔的竹林,亭亭玉立,修身持節(jié)。它留下過我少時的諸多印記。我曾蹚水過河,去對岸八門村的東山砍柴;翻過望鄉(xiāng)坡,去探望嫁到深山里的姑婆。我曾于河邊的渡頭村下河洗澡,在一個夏日的黃昏。曾獨自徘徊在橋江寬闊的河灘,等一場電影的放映。
去東山砍柴的事,有些模糊,做客姑婆家,記憶猶新。那年,七叔新婚,春節(jié)去姑婆家拜新客。溆浦歷來有拜新客的習(xí)俗。新婚夫妻,一定要在當(dāng)年的春節(jié),去雙方的親戚家拜年。當(dāng)?shù)厝擞纸袖z棉花草。主要是因為走頭回,親戚家回禮較重,一般以棉花、布匹為主,故有此說。我們一行三人穿過匡家、渡頭村,就到了望鄉(xiāng)坡下。那時候,望鄉(xiāng)坡在我眼里,巍峨而高峻,抬頭望不到頂。坡上樹木林立,雜草叢生,枯萎的芭茅高過人頭。路在林中婉轉(zhuǎn),或窄或?qū)挘瑫r陡時緩。畢竟年輕,手腳麻利。我們走走歇歇,爬上坡頂,并不覺得太累,只有些氣喘不勻。站在山頂,掉頭西望,不禁訝異于眼前的景色。因是多云天氣,嶺上層云蕩胸,山下則有淡淡的陽光,迷離且溫暖。剛剛途經(jīng)的村莊、田野、河流、丘岡,盆景似的置于其中,夢境一般。我第一次這么遠距離地看到我的故鄉(xiāng)。那么虛幻,那么寧靜,那么美輪美奐。我那時剛讀初一,學(xué)了些古詩詞,在那一刻,油然涌上心頭的便是杜甫的“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東下望鄉(xiāng)坡,過莊坪村,來到一個叫巖兒井的小山?jīng)_,便是姑婆家。姑婆知我們要來,早已站在村口的井邊等候。那是一口用青石巖板砌成的老井,井水清冽,從井沿汨汨涌出,流入附近的水田。這就是巖兒井地名的由來吧,我想。姑婆叫七叔七兒,叫我的乳名:旭兒,很輕很親。我們在那里住了兩晚,頗有如歸之感。我們輪流在姑婆和幾個已成家的表叔家吃席,吃到了很多家里極少吃過的山貨,比如冬筍、板栗、葛粑等。第三天,臨別時,姑婆依然那樣叫我們,囑我們好生走,眼里卻盈滿了淚水。走了很遠,姑婆還在井邊,向我們打望。我家祖上頗為殷實,有良田百余畝,瓦屋十?dāng)?shù)間。到曾祖父時,三兄弟耽于漁獵之樂,疏于打理,以致家道中落,人丁稀薄,膝下只剩祖父和姑婆兩個堂兄妹相依為命。兄妹倆自小感情極好,就算姑婆遠嫁山里,也走動頻繁。每次姑婆回娘家返離時,祖父都要送到望鄉(xiāng)坡。祖父一頭挑著年幼的侄兒,一頭挑著糧油臘貨之類。兄妹倆走一陣歇一陣,爬到望鄉(xiāng)坡頂要耗上兩三個小時。祖父放下?lián)樱檬帜ㄒ话押?,說就送到這兒。姑婆喊一聲:阿哥,你好走,就眼淚雙流。祖父掉頭就往回走,他性子硬強,從不回頭,從不落淚。這些事,都是后來祖母告訴我的。她說,你姑婆眼淚淺,愛哭。說這話時,忍不住用衣袖擦了擦眼睛,自語道,我眼淚也淺。
公元1784年秋天,望鄉(xiāng)坡下的槐蔭村,一個青年徹夜難眠。他叫嚴如熤,明天,他就要離開家鄉(xiāng),負笈遠行,去長沙的岳麓書院求學(xué)。岳麓書院乃湖湘文化淵藪之地,自夫子開山以來,歷代圣賢輩出,才俊綿迭。這對于青年嚴如熤來說,無疑心神往之。立誓投身報國的他,決定遠赴圣地,師拜名山。夜已經(jīng)很深了,窗外秋月朗照,山風(fēng)微涼。他披衣出門,沿山路朝望鄉(xiāng)坡徐行,不知不覺到了坡頂。山高風(fēng)罡,他不由緊了緊披衣。腳下的村莊一片寂靜,而他心中卻波瀾涌動。明天的行程,令他興奮又惆倀。一邊是理想與抱負,一邊是故土和親人,人生在世,必有取舍,而取舍必有猶豫。此刻,他心如浮云,彷徨不定。高堂已老,妻兒尚小,在這風(fēng)景如畫的豐腴之地,做個田舍郎也是不錯的。素時錦年,淡泊平生,亦不失為一種明智。然遠方召喚,事業(yè)激蕩,讓一顆年輕的心驛動不已。父母亦很昌明,一番教誨言猶在耳,大丈夫當(dāng)胸懷天下,志在四方。思及此,他深呼吸,暗自篤定。
翌日,天剛麻麻亮,他辭別父母,背上行囊,登上西去的客船。揮手作別時,他忍不住落淚。四都河情深,一路送到溆水,下沅江,入洞庭,開啟了他壯闊的人生征程。懷壯志,終不負,1789年,嚴如熤以優(yōu)質(zhì)生入北京國子監(jiān)讀書,學(xué)成入湖南巡撫姜晟幕僚。嘉慶五年,應(yīng)試孝廉方正科,上<平定川、楚、陜?nèi)》铰圆?,得仁宗激賞,拔為第一,授陜西洵陽知縣。后因軍功和卓識,遷定遠廳、潼關(guān)廳同知,升漢中知府,陜安兵備道等職。晚年,官終陜西按察使。他一生勤政務(wù)實,克己清廉,把湖湘經(jīng)世致用之學(xué)推廣弘揚,終成一代名臣。
而今,他登船的碼頭早已無存,余四都河仍滔滔不絕。像是在講述,又像是在呼喚。他的舊居因久無人住,早已破敗不堪。據(jù)說幾年前,縣里撥了專款進行修繕,并列為一文化古跡加以保護。在望鄉(xiāng)坡的鄉(xiāng)愁里,又添了一脈厚重的文化底蘊。甚幸甚慰。
與槐蔭村緊鄰的是獨石村。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這個村因計劃生育和庭院經(jīng)濟搞得不錯,很有些名氣。有一年,為寫一篇宣傳該村的電視解說詞,我專程去了一趟。記得是春天,四都河水豐盈,沿河的楊柳正吐新綠。座談結(jié)束后,我提議去爬望鄉(xiāng)坡,同行的有兩男一女。我們不走現(xiàn)成的路,而是另辟蹊徑,在荊棘和巖石間攀爬。沿途草木繁榮,野花爛漫,又有清風(fēng)隨行,我們興致很高。行止半山腰,那位女同志體力不支,只得折返,頗為遺憾。下山時,恰落日西照,整座望鄉(xiāng)坡被晚霞輝映得格外壯美,而我們也有幸成為這壯美畫卷中的一部分。一時間,我們流連忘返。我把目光投向遠處,隱隱可見渡頭壩上的流水,故鄉(xiāng)山岡上的短松,以及彌漫在大地上的炊煙流嵐。竟有些癡了,山河遼闊,歲月繾綣,總讓人迷戀不已?;爻堑穆飞希居廊鐭值墓示訁莸?,因天色已晚,又酒至微醺,只好作罷。不過,座中一朋友是橋江人,對鄉(xiāng)人嚴公推崇備至,一路講述他的生平軼事。什么計平苗患,什么智懲惡霸,什么巧對絕聯(lián)。聽得我如臨其境,如睹其人。當(dāng)晚,寫解說詞的時候,如有神助,文思沛然。
望鄉(xiāng)坡前,四都河畔,素有種植甘蔗,熬制片糖的傳統(tǒng)。入冬,遍地甘蔗林在風(fēng)霜中甜透,熬片糖的時節(jié)到了。從蛇溪到沙灣,再到大灣,沿途十多公里,散落著十幾家熬片糖的作坊。小時候,我們村也有一家。在村子中央,一幢青磚瓦房,一頭是碾子屋,一頭是塘坊。那時的榨汁機用牛背,場地很大,甘蔗和甘蔗渣堆積如山。幾口大鐵鍋并列一排,熱氣騰騰,空氣中彌漫著甜甜的味道。孩子們最喜歡的是舔糖杵,那是兒時最稀罕的人間美味。大人們則熱衷于用甘蔗渣釀酒,我們叫窖窖酒。雖土法釀制,酒質(zhì)差強,卻也是家家戶戶過年必備的飲品。如今,熬糖仍沿用古法工藝,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更為精進。熬制的片糖色澤金黃,香味濃郁,入口即化,甜沁心脾,已成為溆浦的一大特色品牌。
每年春節(jié),我都要采購一些,寄給遠在長沙和外地的親友。讓他們在異鄉(xiāng),也能品味到甜蜜的鄉(xiāng)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