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關在哪里 ,一個不得不去的地方!
陽關,一座被流沙掩埋的古城,一座被歷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古城。被唐詩捧紅的地方很多,但從來沒有一個地方像陽關這樣:
老早老早就湮沒廢棄了,卻突然在唐詩里“復活”,隨后經(jīng)過歷代吟詠傳唱,未曾間斷,迄今仍是旅游打卡勝地。
這一切,要歸功于詩人王維的經(jīng)典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
(資料圖片)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明朝人評論這首詩說,“唐人別詩,此為絕唱”。
臨別時,王維瞧了瞧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打點好的行囊,微笑著舉起了酒壺,“再來一杯吧”,別后就找不到可以這樣對飲暢談的老朋友了。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卻,一飲而盡的。
這便是唐人風范。他們多半不會灑淚悲嘆,執(zhí)袂勸阻。他們的目光放得很遠,他們的人生道路鋪展得很廣。告別是經(jīng)常的,步履是放達的。而這首經(jīng)典之作的誕生,可能源于一個“錯誤”。
陽關故址 圖源/攝圖網(wǎng)
從古到今,到陽關的路都是一樣的寂寞荒涼。這個著名的關隘,位于如今的敦煌市西南70公里處,每年吸引很多人去尋訪漢唐時光。
當然,歷史的痕跡已經(jīng)很少了,但大漠荒沙還能感受到。僅有的歷史遺跡,是一座漢代的烽燧遺址,聳立在墩墩山上。最晚在清代雍正年間,這座殘存的烽火臺便被遷居到此的移民稱為“墩墩兒”,山因此才被叫做“墩墩山”。
1944年,著名考古學家向達到陽關訪古,將這座烽火臺形容為“陽關眼目”。
漢代烽燧遺跡 圖源:攝圖網(wǎng)
那里,還有一個被當?shù)厝朔Q為“古董灘”的地方。據(jù)說在古董灘沙丘之間,散布著許多古代的錢幣、陶片、兵器等遺物,隨手可撿,所以當?shù)厝苏f“進了古董灘,空手不回還”。
1972年,文物普查隊曾對古董灘進行考古勘察,發(fā)現(xiàn)了大片版筑土墻遺址。經(jīng)過挖掘,挖出了排列整齊的房屋基礎,以及城墻基礎。從遺址、文物分布判斷,考古學家認為,古董灘就是古代陽關的關城所在地,曾經(jīng)是一座繁華邊城。
但陽關古城是什么時候湮沒的,迄今沒有定論,眾說紛紜。
一般認為,陽關古城是唐代后期湮沒的。從大趨勢來看,由于唐宋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陸上絲綢之路不再是東西交往的唯一通道,陽關作為關隘的重要性日益下降。但更重要的是,安史之亂后,吐蕃崛起,并占據(jù)了河西走廊,這條傳統(tǒng)的交通要道就此被切斷,陽關此后被徹底廢棄。
但從歷史文獻來看,陽關的廢棄可能發(fā)生得更早。盛唐詩人王維寫《送元二使安西》說“西出陽關”,但他的朋友元二不可能走陽關赴安西都護府。
敦煌壁畫 張騫出使西域
陽關設立于漢武帝元鼎年間(公元前116年—前111年),跟玉門關一樣,都是因應漢代疆域的西拓而設置的關隘?!稘h書·西域傳》把西漢以前中國疆域的西界變遷寫得很清楚:
自周衰,戎狄錯居涇渭之北。及秦始皇攘卻戎狄,筑長城,界中國,然西不過臨洮(今屬甘肅省定西市)。漢興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廣威德,而張騫始開西域之跡,其后驃騎將軍擊破匈奴右地,降渾邪、休屠王,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后稍發(fā)徙民充實之,分置武威、張掖、敦煌,列四郡,據(jù)兩關焉。
西漢與匈奴的百年戰(zhàn)爭,到漢武帝時才迎來逆轉(zhuǎn)。張騫通西域后,漢朝開始籌劃反擊歷年侵擾邊郡的匈奴。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名將霍去病在河西重創(chuàng)匈奴,此后10年間,漢朝先后設置酒泉、武威、張掖、敦煌四郡,并將長城從酒泉修到了敦煌以西,在敦煌郡的西邊,北、南兩面分設玉門關和陽關,扼守西域進入河西的大門,完成“列四郡,據(jù)兩關”的軍政布局。
四郡兩關的布局,基本確定了西漢疆域的西北角,不過,這里長期都是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爭奪交戰(zhàn)的地帶,有些年代曾將領土西拓到蔥嶺以西,設置西域都護府,有些年代則收縮到陽關以東。所以,這里并不是領土意義上的邊界,而是文化意義上的邊界——陽關和玉門關是塞外與中原的分界,更是中華文化與異族文化的分界。
王維說“西出陽關無故人”,是在文化意義上強調(diào),出了陽關便不再是中國傳統(tǒng)的家國、鄉(xiāng)關,而是完全陌生、難逢“故人”的異質(zhì)文化區(qū)域。
陽關,在這里只是文化上的一種譬喻,歷史典故的運用,并不是真的說唐人赴安西都護府要走陽關出關。
敦煌陽關景區(qū) 圖源:攝圖網(wǎng)
真實的情況是,傳說中的絲綢之路南路起點——陽關,可能在東漢永平末年(公元75年左右)就徹底廢棄了。而這跟當時漢朝領土的復擴有關。
兩漢時期,長安通往西域有兩條路:一條出玉門關西行,沿北山(今天山山脈)南麓經(jīng)伊吾(今新疆哈密)、龜茲(今新疆庫車東)、疏勒(今新疆喀什)等地,越過蔥嶺,到大宛(今烏茲別克費爾干納一帶)、康居(今哈薩克斯坦),稱天山北路;
另一條出陽關,沿南山(今昆侖山脈)北麓,經(jīng)鄯善(今新疆若羌附近)、于闐(今新疆和田西南)、莎車(今新疆塔里木盆地西部),越過蔥嶺,向西到大月氏(在阿富汗境內(nèi))、安息(今伊朗)等地,稱為天山南路。這便是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
在海路未開通以前,中西交往無不仰賴這兩條道路,因而,玉門關和陽關也就成為中西交通的鎖鑰之地。
敦煌陽關博物館 圖源:攝圖網(wǎng)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碧拼笤娙送蹙S的千古絕唱《渭城曲》,讓敦煌陽關成為中國人的精神故鄉(xiāng)。
這里曾雄關巍峨,商隊絡繹,使者相望于道;
這里曾綠樹成蔭,街道縱橫,天馬馳騁于野。
陽關位于甘肅省敦煌市區(qū)西南70公里處,始建于公元前1世紀西漢武帝時期,是中國最早的海關,絲綢之路的咽喉,中西文化交流的孔道。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陽關大道”更是光明、希望和美好前景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