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楊洋主演的《我的人間煙火》因為主角二人的人設引發(fā)巨大爭議。
說女主打小被有錢人領養(yǎng),因養(yǎng)父母不希望她和品行不端的男主早戀,然后硬生生拆散了他們倆。
結(jié)果這種“棒打鴛鴦”不但沒有遭到網(wǎng)友們的唾棄,反而迎來了一片叫好聲。
【資料圖】
之所以觀眾會如此逆反,從演員的角度說是兩個人演技不行,從劇情角度來說,劇本純純就是有毛病。
離譜原生家庭一直是很多偶像劇如今的必備設定。
但是怎么演,怎么設定,怎么才能真正引起觀眾的共鳴而不是無病呻吟,還真不是隨便就能糊弄的。
今天咱們來聊一部最近熱播的泰式小甜劇,坦白說原生家庭這一part拍的真的太好看了——
阿普,一個心臟外科醫(yī)生,年輕有為,高大帥氣,貴氣逼人,而且家世極好,是妥妥的貴公子人設。
女同事看到他忍不住小鹿亂撞,拼命打聽他那么優(yōu)秀,為什么還沒有交女朋友。
原因很簡單,阿普他家不讓。
阿普從小就被父母作為精英進行培養(yǎng),別人都在玩泥巴的時候,他在學畫畫。
別人在玩游戲的時候,他在做數(shù)學題。
他從來沒有朋友,也沒有去過游樂場,他一生的每一步路都是父母提前鋪好的。
包括上大學,選專業(yè),阿普也從來沒有一絲一毫的自主權(quán)。
談戀愛,自然是癡心妄想。
從小生活在極端父權(quán)的壓制下,阿普強迫自己根除了所有的欲望。
他無法表達喜好,不能發(fā)聲反對,即便生活富足,但卻如行尸走肉,毫無盼頭。
似乎除了吃穿住工作,他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只要父母說好,一切都是好的。
直到,他碰到了小區(qū)里新搬進來的鄰居瑪塔。
和阿普索然無味的人生相比,瑪塔的童年可太“精彩”了。
她的父母很早就離婚了,而離婚的原因非常勁爆,因為瑪塔的爸爸想去當人妖。
爺爺奶奶直接崩潰,當即將兒子趕出了家,于是他就帶著女兒瑪塔在曼谷的變裝劇場工作。
即便遇到如此重大的人生變故,瑪塔卻養(yǎng)成了樂天派。
她豁達自信樂觀,熱愛生活中的一切。
這都和父親悉心的教導有很大關(guān)系,即便她的周圍都是一群外人眼中的變態(tài),但大家卻培養(yǎng)出了超越親情的愛。
愛笑,是瑪塔的標志。
頂著一個松散的雞窩頭,一副懶洋洋的神態(tài),但渾身上下都充滿了生活的氣息。
阿普和瑪塔在倒垃圾的時候偶遇,又因為兩個人住得近常常碰面。
瑪塔一直很好奇,為什么一個這么帥氣的男生,卻總是悶悶不樂的?
雖然依舊是救贖的戲碼,但這部劇卻走起了細水長流的路線,一直到差不多過了三分之二劇情,兩個人才真正在一起。
當然,是雙尖頭的雙向奔赴,但是過程卻非常拉扯。
阿普從第一次看到瑪塔就覺得她愛管閑事。
因為在他的成長過程里,只要跟自己沒關(guān)系的都不應該插手,不應該關(guān)心。
比如門口有一條流浪狗,在父母眼中,這狗的死活都不是阿普應該在意的事情。
但瑪塔卻為了救下這只剛剛生過小崽的狗,在暴雨里被淋成了落湯雞。
哪怕這只狗抓了她,她也一直掛念這只狗子的安危。
阿普心軟了,收養(yǎng)了這只狗,又因為瑪塔常常來看狗,繼而和她有了進一步的交往。
瑪塔帶阿普去吃街邊小吃,給阿普吃從未吃過的辣,在所有人都忽視他生日的時候,帶他去游樂場,唱生日歌,切蛋糕。
直到這一刻,阿普才發(fā)現(xiàn),人生并不是索然無味的。
在瑪塔闖入他的生活之后,他不再是得過且過,而是有了期待。
但此時,父母卻因為家族聯(lián)姻,讓阿普和一個富家女相親。
阿普去了,他無法違抗父母的命令,嘗試按照父母說的跟對方交往,但越是這樣,他對瑪塔的感覺就越強烈。
瑪塔雖然人設傻白甜,但非??蓯?,她為了撮合父親和爺爺奶奶的和好,每天都跑到爺爺奶奶的店里,硬拉著手跟他們嘮家常。
送好吃的,偷偷跟奶奶說爸爸這幾年的事情,將奶奶親手蒸的包子帶回去給爸爸吃。
終于軟磨硬泡讓老兩口對兒子當年的選擇慢慢開始接受。
而面對瑪塔熱鬧非凡的一家,阿普初次踏入時,他以為自己會很無措,但他卻非常迅速融入其中。
那種即使沒有血緣,都能為對方毫無保留奉獻犧牲的愛,與他冰冷的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他早就認定了瑪塔,但又因為沒有處理好和相親對象的關(guān)系,所以一直拖著沒有表白。
中間兩個人相互試探的部分太戳人心了,他把腿壓在瑪塔身上,瑪塔大喊太重。
結(jié)果悶騷的阿普偷偷嘀咕了一句。
反正你會適應的。
這小心思,就快要藏不住了,但直到他明確拒絕了相親對象之后,他才真誠地跟瑪塔表達了愛意。
原來早在瑪塔為他過生日時,他就偷偷許愿要和瑪塔在一起了。
當然,這個決定也代表著他要反抗那個壓抑了他20多年的家。
阿普的父親是個極度虛偽自私的大男子主義者,結(jié)婚后要求當時如日中天的妻子退圈相夫教子,嚴格控制兒子的一舉一動。
就連每天全家人的鈉的攝入量,他都要管。
禁止養(yǎng)寵物,禁止交朋友,禁止玩游戲,就連兒子談戀愛,什么時候去約會,吃什么,送什么禮物,什么時候請人上門,如此種種,都要聽他的安排才行。
而阿普的母親不敢反抗,只能在一旁充當幫兇,用“我們養(yǎng)育了你”來強迫兒子聽從。
講真,代入感太強,不是一般的窒息。
就在阿普壓抑自己去屈服時,瑪塔猶如一束光讓他看到了希望。
雙向奔赴,相互救贖,又甜又感人,也難怪在泰國的收視率紀錄一破再破。
除了主線看得人暖意十足之外,副線瑪塔父親那條線也非常感人。
瑪塔父親一直無法釋懷當年與家庭決裂的遺憾,這么多年雖然惦記父母,但卻不敢與他們見面。
而瑪塔在之間充當傳話筒,從奶奶那里拿回她老人家親手包的包子給父親,而瑪塔爸一邊哭一邊吃的畫面,讓人感觸頗深。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quán),聯(lián)系刪除
雖然本質(zhì)上這依舊是傳統(tǒng)泰式小甜劇,但比起國內(nèi)動不動就無病呻吟,極度自私自利,將自己的一切都責怪在父母責怪在家庭身上的“病劇”。
這劇剖析親情、家庭、愛情,用大愛包容小愛,可謂是既走心又戳人。
發(fā)布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