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東京電力公司在日本東北太平洋沿岸開啟了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的正式排海,首次排海將持續(xù)17天,合計排放約7800立方米核污染水。
(相關資料圖)
不顧國內國際不斷高漲的反對聲浪,過濾和打壓來自環(huán)保領域的科學呼吁,將一己之私凌駕于人類長遠福祉之上,讓全球民眾為之買單,日本政府的這一決策理應受到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
不過,近日在國內互聯網上卻出現了一個更讓人憂慮的現象。一些網民涌入普通水產品商戶的直播間,用大量包含“污染”“核輻射”詞條的彈幕刷屏,極力阻止觀眾購買店鋪里的水產品,也給這些商家造成了不小的損失。
日本將核污染水排海,讓公眾對“環(huán)球同此涼熱”有了更深切的體會,一些人的責任感也由此凸顯。但若只為尋找一個“出氣口”,就罔顧事實與科學,把矛頭對準國內的海鮮水產從業(yè)者們,恐怕會讓這些無辜的弱者承受不應有的二次傷害。
從科學的角度看,此次核污染水排海影響至我國海域仍需要一定的時間。在洋流影響下,核污水將隨日本暖流先向西北方向漂流,并隨北大西洋暖流最先抵達加拿大海域。而根據清華大學海洋工程研究院張建民院士等團隊的模型推算,核污水在排放后240天才能到達我國沿岸海域。即使不考慮來自內陸河流河水在近海對污水的凈化作用,在日本排放核污染水的第二天就給本土的水產品貼上“核污染物”的標簽,顯然矯枉過正了。
從政策的角度看,早在2011年福島核事故后,國家相關部門就已經出臺了一整套監(jiān)管制度,確保公眾更安全地食用水產品。比如,進口日本部分地區(qū)食品、飼料等都要提供日本政府出具的放射性物質檢測合格的證明與原產地證明;放射性物質監(jiān)測從2012年開始就被納入了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jiān)測范疇。
核污染水排海后,海關總署立刻決定對原產地為日本的水產品采取緊急措施,自8月24日起全面暫停進口原產地為日本的水產品,農業(yè)農村部也表示將加大對海洋水產品核污染風險監(jiān)測力度,這都會為本土正規(guī)水產市場上的食品安全加上一道保險。
從產業(yè)的角度看,無差別地“掃射”本土水產從業(yè)者、抵制本土水產品,很可能在瞬間斷了一個群體的生計來源。根據剛剛發(fā)布的《2022年全國漁業(yè)經濟統計公報》,我國現有漁業(yè)人口1619.45萬人,海洋捕撈產值2488.91億元,海水養(yǎng)殖產值4638.84億元,是國民經濟中不可忽視的部分。
前幾年受疫情影響,整個水產行業(yè)的供求關系鏈都經受了嚴峻的挑戰(zhàn),今年也是恢復和提振行業(yè)信心的關鍵時期。根據多省區(qū)漁業(yè)主管部門的統計,疫情中不少產業(yè)鏈最前端的養(yǎng)殖戶都處在虧損狀態(tài),如今借助直播電商的風口拓展經營渠道,何嘗不是一次積極的自救嘗試?若是此時被部分網民的憤怒情緒無端波及,原本健康安全的本土食材斷了銷路,無疑會讓這一群體的生計狀況雪上加霜。
日本將核污染水排海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又給今天本就充滿變數的世界增加了一些不確定性的風險,對人類社會影響究竟有多深遠,也需要時間來給出答案。一些網民有負面情緒要抒發(fā),也可以理解。但無論如何,水產從業(yè)者也不該是傾瀉怨氣的對象,一旦讓恐慌與仇憤的情緒支配了言行、取代了理性,影響了我國水產行業(yè)的發(fā)展,其負面影響,或許還在核污染水之上。
(文章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