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提起紫禁城,太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雍王府。因雍正皇帝在這里生活、乾隆皇帝在這里誕生。
雍和宮一連出了兩位皇帝,所以這里的宮殿外形皆為黃瓦紅墻,與紫禁城皇宮規(guī)格一致。
7月29日周六上午,受忘年交好友藝術家何宇鵬先生之邀,曾在雍和宮工作了30年的徐新華老師,來到了角樓圖書館,講一講雍和宮的人和物。
徐新華老師1949年生于北京。1968年赴內(nèi)蒙草原下鄉(xiāng)。曾多次參加錫盟美術創(chuàng)作學習班,嘗試繪畫、剪紙、泥塑等創(chuàng)作。1980年調(diào)入雍和宮,重塑“伏虎羅漢像”、修復畫壁畫“十象圖”、制做“如意室”模型、并參與策劃了多次雍和宮的文物展及展陳設計。1992年—1993年進中央美院(史論系)進修。后參與編寫系列相關雍和宮歷史、藏傳佛教藝術、文物知識類與鑒賞類圖書、畫冊。徐老師2011年加入北京市東城民間藝術家協(xié)會。2016年當選第二屆理事會理事。
徐新華老師退休后把積累的知識和靜默于心的藝術情愫注入剪紙創(chuàng)作。多次參加市級美術創(chuàng)作活動和展覽,獲“創(chuàng)作獎”、“優(yōu)秀獎”“銀獎”等獎項。2009年作品曾受日本友人邀請在名古屋德林寺、同朋大學展出,2019年剪紙再次受邀赴日名古屋德林寺展出。
草原,雍和宮是其駐足的地方,徐老師更是以其默刻的手法表達主題。隨心創(chuàng)作寫真寫善,著意感恩大美草原與雍和。徐老師講述的數(shù)位雍和宮老師傅,他們從草原走來,念佛行佛,崇德尚智,慈悲廣大,利樂有情,事跡感人。
幾十年來,徐新華將內(nèi)心積累的文化知識注入剪紙藝術創(chuàng)作中,并常撰文,書寫雍和與草原的歷史文化。她的剪紙綜合了民間各方藝術營養(yǎng),加上自己在雍和宮和草原的生活體驗,筆與刀剪共用,大膽構圖,適度變形,線面結合,游刃有余,使之獨具一格。近年多次參加各級美術創(chuàng)作活動和展覽,并獲各類獎項。2009年和2019年,其作品受邀在日本名古屋德林寺、同朋大學等地展出。
古稀之年已過, 徐新華仍身體力行,鍥而不舍,專注于雍和與草原文化及剪紙藝術中,日積月累,隨心創(chuàng)作,寫真寫善,奉獻社會,以文章和剪紙藝術感恩大美草原與雍和宮,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本次講座也在熱情的討論中圓滿結束,大家依依不舍得和徐老師告別,并相約明年來角圖參加徐老師的剪紙作品展。
攝影:何宇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