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花橋:古韻悠悠顯魅力 傳統(tǒng)村落展新顏
2023-08-14 22:17:07 來源:大理日報
俯瞰花橋。(攝于7月18日)
(相關資料圖)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陶淵明先生《歸園田居·其一》中所描述的美麗鄉(xiāng)村,仿佛就是永平縣的千年古村落——博南鎮(zhèn)花橋村。
花橋村地處橫斷山脈博南山腹地,綿亙永平境內(nèi)的“博南古道”穿村而過,有山水畫般的山巒、茂林茵茵的幽谷、細流涓涓的清溪,小橋、流水、人家,一派田園風光。這個風光旖旎的小山村,曾是“漢德廣,開不賓”時的博南縣縣衙所在地。2012年,花橋村被住建部、文化部、財政部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2019年被省文旅廳評定為省級“旅游扶貧示范村”;2021年被省文旅廳命名為“云南省旅游名村”;2022年,大花橋自然村被省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廳命名為“省級綠美村莊”。
歷史悠久?底蘊深厚
花橋,是聞名遐邇的“南方絲綢之路”中博南古道上的重要驛站,是個方圓不足半里、居家百戶的千年古村。
走進古村,3米多寬的古道將古村一分為二,從那些衰朽但不失氣勢的瓦屋、頹廢但不失凝重的墻垛、各式各樣的老店鋪以及或深或淺的馬蹄印中,依舊能窺望到古村昔日的繁華。
游走在古道上,可以領略到歷經(jīng)兩千多年歲月洗禮的古稅司遺址、古村落、古縣衙遺址、十步梯等許多珍貴的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沿著古道一路向西而上百米,便到了博南古縣衙遺址(今博南古道博物館),整個建筑群依山而建,“八字”開的大門,居高俯視古村落。
“東漢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置博南縣于此,直到元朝至元十一年(1274年)改為永平縣……”走進博南古道博物館,你可以身臨其境感受悠悠古道的滄桑歷史,觸摸古道馬幫的傳奇故事,撫讀悠久的古村落歷史。
博物館院內(nèi),一株樹齡800多年的元梅,樹高約5米,樹冠直徑約10米,枝干屈曲盤旋、縱橫交錯,呈傘狀造型。整株樹就是一個雄渾而不失娟秀、豪放而不失婉約的“巨型盆景”。民國詩人竇居炎游歷花橋時,恰逢元梅盛放,感慨題詩:“閱歷風霜,問爾幾生修到此;傳來錦繡,有誰千載艷如斯?”贊嘆古梅輪回千年,依然繁花似錦、艷麗如斯。
如今,雖然昔日的繁華不再,但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古樸的遺風,依然讓花橋散發(fā)著迷人的光芒。
保護開發(fā)并重?留住美麗鄉(xiāng)愁
隨著大力推進美麗村莊建設,花橋村借助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優(yōu)勢,以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為前提,以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為主線,堅持“以農(nóng)帶旅、以旅興農(nóng)、以文潤旅”的總體思路,依托“一棵元梅”做大特色農(nóng)業(yè)、“一條古道”做優(yōu)文旅產(chǎn)業(yè)、“一池清泉”做強集體經(jīng)濟,著力保護、開發(fā)花橋古村落。
近年來,花橋村共爭取項目資金6500多萬元,建成博南古道博物館,修繕博南古道、石照壁、古稅司等遺跡,堅持“修舊如舊”和凸顯古色古香風貌特色改造民居,創(chuàng)建“鄉(xiāng)愁體驗館”“馬幫文化體驗基地”“元梅觀賞園”“生態(tài)休閑旅居地”,舉辦“中國梅花精神文化論壇”,設立“博南書院”和“梅友公社”,實施“古道萬梅”植樹項目,著力打造“天下第一古奇梅村·花橋”文旅品牌,開啟鄉(xiāng)村旅游的“花橋模式”,2018年以來共接待游客10萬余人次。同時,圍繞“千古博南、水韻花橋”的建設目標,大力培植特色產(chǎn)業(yè)、夯實基礎設施、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打造田園綜合體,全力推進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建設“戶凈村美民富”的美麗村莊。
盛夏時節(jié),遠眺古村落,白墻黛瓦掩映在核桃林里,如同一幅水墨畫。沿著青石板鋪筑的蜿蜒游路順河溝而下,潺潺的溪流聲、高低錯落的蟬鳴聲和嘰嘰喳喳的鳥兒聲此起彼伏,穿梭在其中,著實令人心曠神怡。
如今的花橋,山水美、古村美、古道美、田園美、庭院美、農(nóng)民富,似一幅“花橋版富春山居圖”,留住漸漸逝去的鄉(xiāng)愁記憶。(特約記者 字正張 通訊員 吳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