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對白起之死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秦昭襄王殺了白起,真的是秦國的損失嗎?
秦昭襄王40年,秦昭襄王想立自己兒子安國君為儲君,但是他們還有一個弟弟公子俚,是名正言順的儲君第二順位繼承人。此時魏冉是支持公子俚的,白起和魏冉是同穿一條褲子的,目的很明確。宣太后為了不讓兄弟倆自相殘殺而出面表態(tài),作出讓步,讓自己兩個弟弟(其中一個是魏冉)以及公子俚,還有自己侄子,死去的另一個兒子公子市封國,和秦昭襄王妥協(xié)的。
這一年是秦昭襄王41年,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65年宣太后薨。在長達42年的執(zhí)政期間,秦國高層全是宣太后的人,且皆為“娘家人”。在公元前266年宣太后為了保住他們才歸政于秦昭襄王。長平之戰(zhàn)后,白起想乘勝直驅(qū)邯鄲,結果功勞被范雎嫉妒,趙國、韓國兩國割城,說服秦昭襄王令白起退兵。最后韓趙兩國背約,秦昭襄王大怒,于公元前259年命王陵率二十萬軍隊進攻邯鄲,結果邯鄲之戰(zhàn)大敗,趙魏楚韓乘勝追擊,秦昭襄王命白起復出,白起拖病,遂被秦昭襄王逼迫自殺(當然范雎功不可沒)。這一年是公元前257年。結果邯鄲之戰(zhàn)秦國損失三十余萬將士,直到二十二年后秦國才恢復實力。
長平之戰(zhàn)秦相范睢因與白起不和,秦昭王也畏懼白起功高震主,長平之戰(zhàn)雖然秦國勝利但也付出了慘重代價。秦王為與民生息同意與趙國議和(以趙國獻出五城為代價),但白起不滿秦王與趙議和。因而在趙國方面毀約后秦王意欲請白起掛帥,但白起因為不滿之前秦王的作為于是拒絕出征。此時趙國也聯(lián)絡了諸多力量,秦軍一連幾月都無法攻下邯鄲,秦王無可奈何再次請白起出征但仍遭到拒絕,白起甚至說寧死不做敗軍之將。
秦軍最終于邯鄲城下兵敗,秦王遷怒于白起于是削奪了白起所有爵位,并令其離開咸陽。白起因病住了三個月才離去,秦王和范睢擔心白起逃到敵國會帶兵報復秦國,于是派使者賜其自盡。白起的死不能完全怪秦王,他自己不知君臣之道,挑戰(zhàn)國君的權威,他甚至都不了解自己的死因是什么,他認為是自己坑殺了趙降卒四十萬而遭報,殊不知功高震主和將相不和決定了他的命運。
秦昭襄王殺了白起,真的是秦國的損失嗎?其實,白起必須要殺,這是因為當時的封建社會思想已經(jīng)逐漸萌芽,白起忠的是國,而秦昭襄王要他忠的是君,他認為,白起的赤膽忠心,必須先忠于秦王,然后再忠于秦國。殺白起,是為了立威,沒有立刻吞并,邯鄲是因為秦國自身也損傷慘重,國力大損,當年五國攻齊之事,還歷歷在目。長平之戰(zhàn)之后,秦國東出踏平天下之勢已成,不必要為已經(jīng)注定的事情再犯險,不然,若過度耗盡國力,可能會重蹈齊國覆轍,那么秦國幾代君王的勵精圖治,可能就會付諸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