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视频精品视频,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青梅 ,国产麻豆精品一区,国产真实乱对白精彩久久,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

熱點>正文

臨展 | 科技之美——《科學畫報》圖說科技90年主題展

2023-08-02 15:22:06來源: 中國近現(xiàn)代新聞出版博物館

《科學畫報》創(chuàng)刊于1933年,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綜合性科普期刊,凝聚了中國幾代科學家“科學救國”“科學強國”的不懈奮斗和可貴夢想。為了展現(xiàn)《科學畫報》90年來追尋科學、創(chuàng)新圖強的歷史,激發(fā)新時代科技自強、自立的信心,“科技之美——《科學畫報》圖說科技90年主題展”將于8月1日在我館五樓臨展廳正式開展,展期至8月31日。

本次展覽由市委宣傳部、市科委、市科協(xié)、世紀出版集團等單位指導,由我館與上海科技出版社共同主辦,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協(xié)辦。展覽以“科學救國(1933—1949)”“科學面向大眾(1949—1978)”“開路先鋒(1979—2000)”“科普新征程(2001至今)”四個發(fā)展階段為序,選取諸多精彩圖文以及檔案、手稿、航天裝備模型、深潛設備模型等珍貴展品,通過多媒體等趣味互動裝置,全方位展現(xiàn)了中國科技90年來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及所呈現(xiàn)的科技之美。

創(chuàng)刊號


【資料圖】

主視覺

留影墻

1933年8月,《科學畫報》由中國科學社在上海創(chuàng)辦。作為中國科學社社刊《科學》雜志的姊妹刊,《科學畫報》旨在“普及科學知識于兒童與一般民眾”。它與側重“介紹精深之科學”的《科學》雜志一道,很好地解決了“科學”與“普及”的問題。展覽以《科學畫報》創(chuàng)刊號封面留影墻開篇。這一巨幅立體且可發(fā)光的留影墻以兩位中學生為主角,遠山旭日,遼闊天際中的衛(wèi)星、飛艇與飛機,奔馳的火車,遠航的郵輪,無不寄托了老一輩科學家對普及科學、啟迪民眾的美好愿景。

期刊

封面墻

進入展廳,映入眼簾的是一側整面的期刊封面墻。它選取了《科學畫報》從1933年創(chuàng)刊至今的歷年封面,除去5年??瘯r期,共計86張。自左向右,自上而下,封面從創(chuàng)刊號的整幅彩色圖畫到藍底銀字銀框設計,再到現(xiàn)如今的全彩畫幅,觀眾可以直觀地感受到《科學畫報》在時代變遷下的風格轉變以及90年來曾走過的輝煌歷程。

科普先鋒

科學精神

《科學畫報》在科學與愚昧的搏擊中起步,在科學與社會的結合中成長,在科學與經濟的互動中發(fā)展,在科學與文化的交融中進步,吸引人們接觸科學,幫助人們理解科學,啟迪人們相信科學,激發(fā)人們愛好科學。專家撰稿是《科學畫報》的一大特色,自創(chuàng)辦伊始,就有蔡元培、竺可楨、任鴻雋、秉志、翁文灝、張孟聞等一批赫赫有名的專家為畫報撰稿。這些專家除了向民眾普及科學知識,還留下了對科學精神的思考。展廳第一部分特辟語錄墻,摘選了刊載《科學畫報》中名家對科學的思考。

精美畫作

展示

圖畫是《科學畫報》的靈魂。在《科學畫報》歷史上,曾有過許多畫家和美編為雜志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貢獻了諸多精美的封面和插圖。展覽選取了林禽、胡永光、白庚和、韓鶴松等四位優(yōu)秀美編的工作筆記、插圖原稿及特色畫作。觀眾不但可以清晰地發(fā)掘不同創(chuàng)作者之間的風格差異以及不同時期插畫風格的轉變,也能一窺美術工作者在構思過程中所產生的奇思妙想。

▲《潛水的人》(林禽)

▲工作筆記(胡永光)

▲《超大膽的設想——電的野餐》及線稿(白庚和)

▲《珠峰在哭泣》(韓鶴松)

科技插圖

臨摹臺

為了能讓觀眾深入了解科技插圖的制作過程,在展覽的第二部分現(xiàn)場,特別展示了手工繪圖時代,科技插圖的全套繪制工具和插圖原稿。觀眾可以在工作臺上挑選喜愛的插圖臨摹描畫,當場體驗手工插圖的繪制樂趣。在工作臺旁的多媒體屏中,還滾動播放更多的插畫原稿,在領略科技插圖之美的同時,也為大家梳理了科技插圖元素的更新與變化。

▲《船舶的今天和明天》原稿(蔡康非)

楊雄里

院士的

《德俄辭典》

創(chuàng)刊90年來,《科學畫報》用圖文并茂的方式,生動通俗地傳播最新的科技知識與創(chuàng)新成果,對培育讀者的科學精神起到了很大作用。當今不少著名學者、教授和科學家,在青少年時期都曾受到《科學畫報》的熏陶和啟發(fā)。中國科學院院士楊雄里在中學時期就從《科學畫報》中了解了諸多科學知識,他稱其為自己“科學上的啟蒙老師”。1962年,楊雄里院士第一次為《科學畫報》撰稿,并用掙來的2元稿費買了一本《德俄辭典》。展覽現(xiàn)場特別展出了這本被珍藏了半個多世紀的辭典,以及楊雄里院士記述他與《科學畫報》結緣的動人故事,這些見證了楊雄里院士對科技孜孜不倦的探索之路。

《現(xiàn)代

科技圖說》

冷飲生產線

“現(xiàn)代科技圖說”專欄是1983年新開辟的特色專欄。它應廣大讀者的來信需求,有選擇地刊登讀者所感興趣的“圖說”版現(xiàn)代化生產過程,從保溫杯、搪瓷器皿、火柴、清涼油,到月餅、冷飲、啤酒,再到機械化養(yǎng)雞、魚類加工等,圖文并茂地展現(xiàn)了與讀者生活息息相關的物件的生產化過程。展覽第三部分現(xiàn)場以1983年第7期上的冷飲生產線為素材,結合發(fā)光的流水燈帶,將上海益民食品一廠冷飲車間的冰激淋類冷飲生產和棒冰、雪糕生產線,清晰又活潑地呈現(xiàn)了出來。左側墻上的觸摸屏可滑動瀏覽更多圖話現(xiàn)代化生產過程,例如雙面刀片、拉鏈、盒式磁帶、豆制品等的生產流水線,輔以現(xiàn)場擺放的各色老物件,80年代老工廠懷舊風撲面而來。在此,觀眾不僅可以通過多媒體了解當時冷飲車間的生產流程,還可以打卡拍照,感受上世紀老工廠的氛圍。

口述采訪

影音室

在展覽的最后部分還特別開設了口述采訪影音室。訪談人物包括楊小佛、李元、裘小剛、高孝湛、白庚和、蔡康非、王令朝、郭建軍、王翰軒等,談及《科學畫報》創(chuàng)辦與發(fā)展階段的歷史,編輯部最初的運作方式,從事《科學畫報》文字編輯、美術編輯、科普寫作等工作的經驗和成果,對讀者的幫助、啟發(fā)與深遠影響,等等。

院士

寄語

▲兩院院士為慶賀《科學畫報》創(chuàng)刊90周年題詞

上下滑動查看

重點

展品

中國科學社檔案

中國科學社是一群懷著科學救國理想的中國留美學生,于1914年在美國成立的民間學術團體,1918年遷回國內。該社矢志不渝地大力提倡科學、傳播科學思想。1915年創(chuàng)辦著名學術雜志《科學》,1933年創(chuàng)辦科普畫刊《科學畫報》。展覽展示了包括中國科學社第一屆董事會成員合影、入社愿書、社徽、社歌等館藏檔案。

▲中國科學社第一屆董事會成員合影

前排左起:趙元任、周仁

后排左起:秉志、任鴻雋、胡明復

▲中國科學社入社愿書,下有中國科學社理事會成員任鴻雋、胡明復、楊銓、王琎等簽名

入社人:張廷金

介紹人:胡剛復、楊銓

▲中國科學社社歌(趙元任作曲 胡適擬詞)

“玉兔號”月球車模型

“玉兔號”月面巡視器,簡稱“玉兔月球車”,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與第八研究院共同研制,設計質量約140千克,載重20千克,能源為太陽能,能夠耐受月球表面真空、強輻射、攝氏零下180度到零上150度極限溫度等極端環(huán)境。“玉兔號”月面巡視器由移動、導航控制、電源、熱控、結構與機構、綜合電子、測控數傳、有效載荷8個分系統(tǒng)組成,被形象稱之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鵲橋”中繼衛(wèi)星模型

“鵲橋”是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的中繼衛(wèi)星,2018年5月21日由上海航天抓總研制的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從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成功發(fā)射。這是上海航天首次執(zhí)行深空探測器發(fā)射任務。“鵲橋”中繼衛(wèi)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地球軌道外專用中繼通信衛(wèi)星、第一顆連通地月的中繼衛(wèi)星、第一顆在地月L2點上采用Halo軌道的衛(wèi)星。

“鵲橋”中繼衛(wèi)星在軌運行期間負責將著陸器和巡視器獲取的科學數據傳回地球,并通過中繼通信鏈路提供著陸器和巡視器在落月和月面工作期間的測控支持。在完成通信中繼任務的同時,中繼星上還攜帶低頻射電探測儀、激光反射鏡等科學和技術試驗載荷,開展科學探測和新技術試驗。

被動型星載氫原子鐘

被動型星載氫原子鐘應用于我國北斗導航衛(wèi)星工程,是導航衛(wèi)星的核心部件,直接決定了導航系統(tǒng)的定位精度。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瞄準國家航天任務重大戰(zhàn)略需求,經過多年的原理探索,突破多項關鍵技術,牽頭完成了我國首臺星載氫原子鐘研制,并成功應用于北斗導航試驗衛(wèi)星。

在北斗三代全球系統(tǒng)中,上海天文臺已有16臺星載氫原子鐘被配置到GEO、IGSO和MEO全部三類北斗導航衛(wèi)星上,并作為主鐘使用。目前使用的星載氫原子鐘重量為23kg,漂移率達到每天E-14以下,天穩(wěn)定度指標為E-15量級,在軌運行性能達到每天誤差小于1納秒(ns)。星載氫原子鐘的應用實現(xiàn)了衛(wèi)星時間精度的大幅提升,為導航衛(wèi)星提供緊密定位服務和長期星歷預報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作為導航衛(wèi)星的“心臟”,具有高穩(wěn)定度、低漂移率特點的星載氫原子鐘,對北斗導航系統(tǒng)長期星歷預報、境外時間維持、高精度導航定位服務和衛(wèi)星自主運行都將起到至關重要的支撐作用。可預計,星載氫原子鐘在后續(xù)補網衛(wèi)星和北斗四號衛(wèi)星中,仍將發(fā)揮重要作用;另外,在空間VLBI、差分增強等其他對時間精度要求高的航天系統(tǒng)中,都將有推廣應用的空間。

“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模型

“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簡稱“深海勇士”,是中國第二臺深海載人潛水器,它的作業(yè)能力達到水下4500米,基本覆蓋了中國主要海域,可以滿足整個南海的探測、下潛開發(fā)等方面需求?!吧詈S率刻枴睘橥耆灾餮邪l(fā)的深潛器,95%以上的設備和部件實現(xiàn)國產化,使用效能、經濟性及可靠性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標志著我國在海洋大深度技術領域中擁有全面自主研發(fā)能力時代的到來?!吧詈S率刻枴敝匾某删陀邪l(fā)現(xiàn)南海冷水珊瑚林以及救撈印尼失事潛艇。

竹節(jié)柳珊瑚

“深海勇士號”等深潛設備的科學應用取得了諸多成果,其中在南海發(fā)現(xiàn)了分布廣泛、以竹節(jié)柳珊瑚為代表的冷水珊瑚生態(tài)系統(tǒng),為人們深入認識海洋生物泵和深海碳循環(huán)及其歷史演化開辟了一個嶄新的領域。本次展覽展出了瀕危的珍貴竹節(jié)柳珊瑚,它較長的生命周期和樹輪狀的同心圓生長紋層結構,為深海環(huán)境幾百萬年來的變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撰稿:張鈺偉

相關內容

頻道推薦

  • 圖片
  • 焦點
  • 國際
  • 國內
  • 綜合